什麼情況?以後老美的芯片不能用了?
12月2日,美國商務部對外公布了新修訂的《出口管制條例》,在其中的新規中,BIS(美國工業和安全局)更進一步加大了對我們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限制,將24種半導體製造設備和3種半導體軟件列入管制清單,並將140家中國企業納入實體清單。
我看了下名單,中芯國際、華大九天、盛美上海等主要國產半導體公司均被列入,可以說是把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主要公司都囊括了個遍,堪稱國產半導體大點兵。
值得注意的是,與之前限制性政策出台後悄無聲息的反應相比,2號的新規引起了國內相關企業界的激烈動作。
12月3日,中國互聯網、中國半導體行業、中國汽車工業和中國通信企業四大協會同時發佈公告表示:有鑒於美國頻繁調整管制規則對半導體及相關產業造成的影響,美國芯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建議國內企業審慎採購。
這次交鋒之後,中國企業會和美國芯片脫鉤嗎?它對國產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幾何?普通人以後還能買到諸如英偉達、高通等公司生產的顯卡及芯片產品嗎?
只講你聽得懂的商業故事,大家好,我是咨雲君。
先把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放在前面,那就是作為消費者,我們仍然可以買到美國公司生產的半導體產品,甚至就連小米、榮耀等企業主體,也依舊還能採購入高通芯片之類的半導體產品。
這次BIS修訂的管制規則和實體清單,目標很明確,甚至就寫在了明面上:限制國產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其主要瞄準的是產業的中上游,即半導體製造設備和集成電路產品的設計與生產。
新規出台後,有不少朋友悲觀的認為:這不完了嗎?就國產芯片現在天天被人拿着光刻機說事的情況,把限制目標放大到整個中上游,產業鏈還能有一天好日子過嗎?
真實情況恰恰相反!
大家也不用看別的,你就看這四大協會這次的激烈反應,朋友們,美國人什麼想法我們不懂,但自己人什麼樣,那不門清兒?
就國內這些個天天喊着廣積糧、高築牆,一向講究低調和氣發財的行業協會,這次突然這麼爆,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背後有更龐大的利益在推動。
這個利益,就是規模超過萬億的,國產!半導體市場!
中國半導體產業今天的情況,早已不是那個六年前一窮二白的面貌了,過去幾年裡,在被動與主動兼具的情況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進程飛速增長。
以這次措辭強硬表示美芯不安全不可靠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為例,2018-2023年的六年時間,汽車芯片國產化率由此前的不到5%提升至如今的10%,從工信部傳出的部分消息來看,這一指標明年將更進一步提高到25%左右。
站在這組數據背後的,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從產業結構來看,半導體產業總共分為設計、製造和封測三個環節,其價值附加程度依次遞減,數據來看,2014年時,我國三業結構的佔比分別為:34、23和41,末端封測佔比最多,這意味着彼時我國的半導體產業主要集中於低價值部分。
而今天,這一比例變化成了44、31和23,高價值的設計與生產環節成為主流。
023年,半導體三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2276.9億元,規模突破萬億。
從資本市場來看,今天的國產半導體行業規模,相較於2018年足足翻了11倍,根據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18年時我國上市半導體企業僅36家,市值2700億,而到了2023年底,上市企業增長至150家,市值規模31650億元。
所有的這些數據放在一起,都足以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經過6年時間的錘鍊,我們已經把半導體產業的製造、設計、生產和封裝測試等各個環節的架子搭起來了,雖然目前國內相較世界最先進距離仍然有所差距,但已經走完了最難的0到1。
事實上,在集成電路的成熟製程領域,中國半導體的工業能力相比較起歐美日韓企業已然不遑多讓。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集成電路出口金額在2018年-2022期間由6000億增長至10000億,過去一年多時間裏,受芯片法案影響,出口數據略有波動,今年以來,我國集成電路出口明顯回溫,從趨勢來看,將重新突破萬億元,這無疑表明我們的半導體產品在國際市場存在一定的競爭力。
而四大協會,又或者國內產業界這次的反應如此劇烈,是因為我們看到了超車機會。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和銷售國,我們擁有着世界上最龐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這意味着受BIS新規影響的不僅僅是國內企業,國外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同樣在此之列。
對整個國內市場來說,這無異於一場大洗牌,原先被視為備選方案的國產供應商們,有了上位的契機。
知名投研機構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給了這輪管制如下評價:將引發顯著的市場份額轉移。
一個芯片全要素國產化的年代,將加速到來。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只講你聽得懂的商業故事,我是咨雲君,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