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普|氣象預報,報的到底是哪裡的溫度?


來源:科普中國

氣溫就是空氣的溫度。從物理學的角度說,氣溫是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是空氣分子平均動能大小的一種量度。一般生活中所說的氣溫,是指氣象觀測所用的百葉箱中離地面1.5米高處的溫度。這個溫度基本上反映了觀測地點(當地)的氣溫。

來源:視覺中國

一、到底何為氣溫?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到,花粉在水面永無休止地作無規則的運動,這就是人所共知的布朗運動。人們還發現,往含有固體微粒的溶液加熱,溫度越高,布朗運動就越激烈。空氣也是這樣,當空氣獲得熱量時,它的分子平均動能就增加,氣溫也就升高;反之,當空氣失去熱量時,它的分子平均動能就減小,氣溫也就隨之降低。

人們通常用大氣溫度來表示大氣的冷熱程度,稱為大氣溫度或氣溫。這是為了區別於土壤溫度(土溫)和水體溫度(水溫)來說的。如果不是為了這種區別,我們說溫度,就是指氣溫,也不會造成人們誤解。

因為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地面的性質和狀況又有很大差別,海洋和陸地,高山和平原,沙漠和森林,潮濕地區和乾燥地區,等等,不同的地面情況對大氣溫度的影響也不相同。

二、氣溫、地溫和水溫,傻傻分不清楚

海洋和陸地的差別最有代表意義。例如,在某一緯度上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相同,可是結果並不一樣。陸地上劇烈升溫,海洋上升溫卻十分和緩,為什麼呢?仔細分析,至少有以下原因:

第一,陸地的反射率大于海洋水面,導致陸地實際吸收的太陽輻射比海洋少10%~20%,由於這個原因,陸地升溫應比海洋大,而冷卻則比海洋快。

第二,陸地對各種波長的太陽輻射都不透明,吸收的太陽輻射都用在加熱很薄的陸地表面上。水面雖然對紅色光和紅外線不透明,但對可見光其餘部分和到達水面的紫外線都是透明的,這一部分輻射能量可以達到海洋的深層。

第三,岩石和土壤都是不良導體,傳導到土壤下層的熱量很少。水卻相反,有很高的傳導本領,得到的太陽輻射能很快地向下層傳導。

第四,岩石和土壤不能上下左右流動,海洋上卻有波浪、洋流和對流進行熱量的水平輸送和垂直交換。

第五,岩石和土壤的比熱,小於水體的比熱。岩石的比熱約為0.8368焦/克·度;水比熱是4.184焦/克·度。如果將4.184焦熱量給1克水,溫度可升高1℃;如果將4.184焦熱量給1克岩石,溫度可升高5℃。

第二到第五個原因,使陸地得到的太陽輻射只集中於表層,導致地面迅速而劇烈地升溫,從而加強了地面和大氣的感熱交換。而水面則將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向下層傳播,使水溫不斷升高,傳給大氣的感熱自然減少。

第六,海面有充足的水源供應,蒸發強烈,消耗了水面很多熱量,使水溫升不高,減少了空氣的感熱交換,但是熱量多以潛熱形式被帶到大氣中。感熱是可以感覺到的熱量,能立即使氣溫升高;潛熱暫不能升溫,只有當水汽凝結時,才能釋放潛熱,加熱大氣。

由此可見,即使在同樣太陽輻射條件下,地溫和水溫之間仍有很大差別。它們的大氣熱量交換方式(是感熱還是潛熱)和數量都不相同,從而產生天氣和氣候的差異。

地球上天氣和氣候的差異,並不僅僅發生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即使都在陸地上,沙漠和森林,荒地和農田,乾燥地區和潮濕地區,山脈的向風坡和背風坡,陽坡和陰坡,等等,天氣和氣候也不相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都與地面乾燥或潮濕情況有關。

相對乾燥的地面更接近一般陸地表面情況,相對潮濕的地面更接近水面的情況,只是差別沒有陸地和海洋對比那樣突出罷了。

三、冬暖夏涼與冬冷夏熱的秘密

我們已經知道海洋和陸地溫度有很大差別。海洋對溫度有很大的調節功能,當太陽輻射強的時候,海洋能吸收大部分輻射熱,並通過海水內部的熱量交換,將大量熱量儲存起來。當太陽輻射減弱的時候,海洋又能將儲存的熱量釋放出來。

所以,海洋與陸地相比,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陸地則是冬冷夏熱,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很不均勻,北半球陸地面積比南半球約大一倍,海洋面積則比南半球小,所以,北半球夏季比南半球熱,冬季比南半球冷。北半球夏季平均溫度22.4℃,南半球只有17.1℃,北半球冬季平均溫度8.1℃,南半球卻有9.7℃。

在高緯度大陸的影響冬季比夏季顯著,冬季大陸降溫劇烈,而夏季升溫卻不很大。例如,在北緯40°附近,沿海的天津1月為-4.0℃,向內陸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降到-8.1℃(訂正到海平面),共降低了4.1℃,而在7月天津是26.4℃,到呼和浩特升到27.9℃,只升高1.5℃。

在低緯度,大陸的影響夏季比冬季顯著,夏季大陸升溫劇烈,而冬季降溫卻不大。例如,在北緯30°附近,7月浙江杭州氣溫28.4℃,湖北武漢28.8℃,共升高了0.4℃,而1月都是4.1℃。海陸影響在各個緯度之間有不同效果,說明海洋對氣溫的調節作用,在不同緯度不同季節都不相同。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氣象萬千科普團隊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責任編輯:胡惠雯

轉發:魏淑靜

審核: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