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2025年07月08日18:23:20 科學 1304

7月8日,吉林省長春市動植物公園發佈視頻稱,陪伴了長春市民四十五載光陰,見證幾代人成長的白犀牛「犀犀」,如今行動遲緩、感官遲鈍,還身患疾病,引髮網友關注。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躺在犀牛館內館裏的白犀牛「犀犀」(視頻截圖)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白犀牛「犀犀」正在吃草(視頻截圖)

視頻畫面顯示,白犀牛「犀犀」安靜地躺在公園犀牛館內館裏,作為長春市動植物公園的活化石,也是吉林省最後一隻白犀牛,最終難敵衰老與疾病的雙重侵襲,未來長春或許再難有白犀牛的身影。在視頻評論區,不少網友為「犀犀」祈福,「希望犀犀能闖過這一關」。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網友小時候和「犀犀」的合影

2023年7月,長春市動植物公園曾發佈視頻稱「犀犀」43周歲了,祝願老朋友永遠開心健康快樂。有不少網友稱,自己小時候曾到公園看過「犀犀」,「從小時候看到人近中年」,並曬出了過去拍攝的照片。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專家組到犀牛館進行現場臨床檢查(圖片來源:長春市動植物公園)

極目新聞記者注意到,7月7日,長春市動植物公園公眾號發佈文章稱,今年2月,「犀犀」嘴部出現類似水泡樣潰瘍,每次進食都顯得有些艱難。為此,公園多次邀請相關動物專家進行會診和治療,保育員和獸醫也會每天為「犀犀」清潔傷口,塗抹特製藥膏,但直至目前,病情仍未得到痊癒。

陪伴長春人45年的白犀牛「犀犀」生病了,系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犀牛,動物園:它雖患病但未處於彌留之際 - 天天要聞

長春市動植物公園犀牛館前的介紹牌(視頻截圖)

7月8日,極目新聞記者聯繫到長春市動植物公園,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犀犀」是公園現存唯一一隻雄性白犀牛「犀犀」,出生於1980年,如今已逾45歲高齡,相當於人類的百歲老人,是目前國內圈養條件下最高齡的犀牛。

長春市動植物公園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極目新聞記者,社交平台上發佈「犀犀」的視頻,主要是由於它年紀較大,再加上現在生病了,僅在內館活動,因此才用視頻的方式給大家分享「犀犀」的情況,並不是「犀犀」快要不行了。

公開資料顯示,白犀,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屬於奇蹄目犀科,生活於非洲叢林以及草原地帶。全身厚皮,異常粗壯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吻部上面長有雙角。喜結小群生活,多在傍晚、夜間和清晨活動。性情溫和,一般不主動攻擊人,它反應比較遲鈍,視覺很差,但聽覺和嗅覺敏銳。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2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NT)。

來源:極目新聞 B48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