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門口的花盆中,生長着奇妙的植物,它們形態各異、習性獨特,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盆景。今天就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一種不太起眼卻充滿魅力的植物——皺子鳥足菜身上。
皺子鳥足菜,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從分類學來看,它隸屬於白花菜科、鳥足菜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莖很有特點,直立、開展或平卧,分枝疏散,最高能長到90厘米。仔細觀察,會發現它無刺,莖、葉柄及葉背脈上,還疏被着無腺疏長柔毛,有時候看起來近乎無毛 。
再看看它的葉子,是由3片小葉組成,葉柄長度在2 - 20毫米之間(不過莖下部的葉不太容易見到)。小葉呈橢圓狀披針形,有時也近似斜方狀橢圓形,頂端可能是急尖、漸尖、鈍形或者圓形,基部則漸狹或呈楔形,幾乎沒有小葉柄,邊緣還有帶着纖毛的細齒。在這3片小葉中,中央小葉最大,長度一般在1 - 2.5厘米,寬度5 - 12毫米,而側生小葉相對較小,並且兩側不對稱。
皺子鳥足菜的花,單生於莖上部葉具短柄且葉片較小的葉腋內,常常2 - 3朵花連接着生在2 - 3節上,形成開展有葉但間斷的花序。花梗纖細,長度在1.2 - 2厘米,等結果的時候,能長到約3厘米。它的萼片有4片,是綠色的,彼此分離,形狀為狹披針形,頂端尾狀漸尖,長度大概4毫米,背部有短柔毛,邊緣還有纖毛。花瓣同樣4片,在新鮮標本上,能看到2個中央花瓣中部有黃色橫帶, 2個側生花瓣顏色一樣,花瓣頂端急尖或鈍形,還有小凸尖頭,基部漸狹延成短爪,長度約6毫米,寬約2毫米,整體近倒披針狀橢圓形,全緣,兩面都沒有毛。它的花盤不太明顯,花托長約1毫米,雄蕊有6枚,花絲長5 - 7毫米,花藥長1.5 - 2毫米;雌蕊柄長1.5 - 2毫米,結果時會增長到4 - 6毫米;子房線柱形,長5 - 13毫米,沒有毛,但有些花中的子房不育,長度僅2 - 3毫米;花柱短而粗,柱頭是頭狀。
等到結果時,果實線柱形,表面平坦或者微微呈念珠狀,兩端變狹,頂端還有喙,長度在3.5 - 6厘米,中部直徑3.5 - 4.5毫米;果瓣質地很薄,有縱向近平行脈,成熟後常從兩側開裂。它的種子也很有辨識度,近圓形,直徑1.5 - 1.8毫米,背部有20 - 30條橫向脊狀皺紋,皺紋上還有細乳狀突起,爪開張,彼此不相聯,爪的腹面邊緣還有一條白色假種皮帶。皺子鳥足菜的花果期在6 - 9月。
從分佈範圍來說,皺子鳥足菜的身影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在我國,雲南、台灣等地也能找到它。它對生長環境並不挑剔,路旁草地、荒地、苗圃、農場,甚至常常成為田間雜草 ,都能看到它頑強生長的模樣。
雖然皺子鳥足菜看起來普通,但在生態系統中卻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它是一些昆蟲的食物來源,為維持生物多樣性貢獻着自己的力量。對於植物愛好者和研究者而言,它獨特的形態特徵和生長習性,也為研究植物的進化、適應環境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樣本。說不定在未來,隨着研究的深入,人們還能發現它更多潛在的價值呢。
下次當你漫步在田野、荒地時,不妨多留意一下周圍,說不定就能邂逅這低調又獨特的皺子鳥足菜,感受大自然帶來的這份別樣驚喜 。
朋友們,你們見過這種植物嗎?這種植物很少見,你們家鄉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