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哈佛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委內瑞拉北部進行研究考察時發現了一些史前巨型龜類的化石遺骸。
△ 駭龜的龜殼化石和他的藝術復原圖
這些史前巨龜的體型震驚了所有人,古生物學家拼湊了一些化石樣本,並對它們進行描述和分類,將其歸入駭龜屬(Stupendemys),他們推測這些巨龜的龜殼大小在2.3-3.5米之間,體重可能超過1100公斤,是已知最大、最重的龜類,比其已知的近親重了100倍。
自第一次發現駭龜已經過去了50多年,該地區越來越多的駭龜遺骸被挖掘出土,科學家們發現這些烏龜的雄性是已知唯一長出犄角的龜類,就在它們頸部兩側的龜殼上,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犄角很可能是用於打鬥。
△ 已知最大龜類對比
更有趣的是,隨着對該地區的考古挖掘,科學家發現,在同一時期,該地區不僅僅是烏龜長成史上最大體型,鱷魚更是種類繁多,同時大到離譜——史上最大的鱷魚基本出現在該地區, 嚙齒動物也一樣——長得比水牛還大,總之這裡是真正的「巨獸之地」。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裡的動物群落髮展出如此巨大的體型,它們又為何全部滅絕消失了呢?
△ 佩巴斯湖
巨獸之地的形成
巨獸之地指的是2000萬-530萬年前佩巴斯湖,雖然以「湖」命名,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湖,而是由一系列湖泊和濕地組成的潮濕地帶,位於現在亞馬遜雨林的西部。
佩巴斯湖的形成是因為安第斯山脈的造山運動。
大約2000萬年前,安第斯山脈開始形成,隨着山脈的不斷上升,它阻斷了原亞馬遜河的流動,並將水困在盆地中無法流出,最終形成了湖泊群。
佩巴斯湖在頂峰時期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公里,雨林和山脈將其隔絕起來,生物在那裡獨立演化數百萬年。
為什麼動物如此巨大?
潮濕悶熱的環境讓爬行動物受益,鱷魚這個古老的類群從來不會放過任何機遇,它們開始在佩巴斯湖蓬勃發展,迅速多樣化和增大體型。
普魯斯鱷(Purussaurus),這類鱷魚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鱷魚種類,它們是凱門鱷的一個分支,最大個體的體長能達到13米前後,體重超過8000公斤,咬合力是霸王龍的2倍,它們就是出自佩巴斯湖。
格里波鱷(Gryposuchus),這是一個已滅絕的鱷魚類群,鼻部很長且呈現彎曲,它們中很多都被認為生活在海水中,但是在佩巴斯湖的淡水中,它們的體型發展到了10米以上。
莫拉氏鱷(Mourasuchus),這是佩巴斯湖另外一類10米以上的鱷魚,它們有趣的地方是下頜和頭骨結構相對較弱(這意味着它們咬合力不大),擁有類似鴨子的嘴部結構,以及喉部有一個很大的凹槽袋,就像鵜鶘一樣。古生物學家推測,這些鱷魚很可能是慮食性的,就像一些鬚鯨一樣。
鱷魚的崛起似乎並沒有影響其它動物變得巨大,水草等食物的充沛和棲息地氣候相對穩定,讓一些嚙齒動物也迅速發展。
巨鼠(Phoberomys),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嚙齒動物類群,在佩巴斯湖出現多種巨鼠,它們的體型都很大,其中一些體重可達 700 公斤——是史上最大的嚙齒動物,它們很可能白天隱藏自己,夜晚出去覓食,不過它們依然是鱷魚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駭龜,它們也是鱷魚的食物,一些駭龜化石殼上的咬痕和穿孔的骨頭證明了這點,而襲擊它們的可能主要是咬合力驚人的普魯斯鱷。
駭龜巨大體型的演化很可能是因為這樣有利於它們長時間潛伏在水下,這樣可以更好地應對洪水,以及躲避鱷魚和食用水草。
不過,從駭龜的結構上可以推測,它們的游泳能力很差,可以想像它們在水中爬動覓食的情景。
總得來說,佩巴斯湖能夠讓許多不同動物發展出史上最大的體型,主要是因為地理隔絕讓一些動物缺少競爭者和捕食者;氣候溫暖且水資源豐富適合植物生長讓食物變得豐富;以及泛水環境更適合大型動物生存。
所有這些,不僅讓佩巴斯湖成為巨獸之地,也讓那裡的動物成為最獨特的生物群落之一。
巨獸之地的沒落
隨着安第斯山脈繼續隆升,到了大約850萬年前,原亞馬遜河徹底改道,河水開始流向加勒比海,與如今的亞馬遜河方向相同。
佩巴斯湖的水通過亞馬遜河逐漸排出,濕地開始萎縮,巨獸們也隨着棲息地的變化逐漸滅絕。
不過,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佩巴斯湖以濕地的形式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大約530萬年前,濕地才完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熱帶雨林。
駭龜被認為一直到大約530萬年前才滅絕,可見這種巨大的烏龜適應性有多強大。
最後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句諺語在中國經常被討論,但如果您了解生物群的發展,您根本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生物群的崛起和衰落永遠都是因為環境改變而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