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扭秧歌,人形機械人還能幹啥?

2025年01月31日11:02:05 科學 1430

蛇年春晚的創意融合舞蹈《秧BOT》火了!其中16名「演員」引起廣泛關注——

蛇年春晚,一場由張藝謀導演,由杭州宇樹科技和新疆藝術學院共同表演的創意融合舞蹈《秧BOT》令人眼前一亮。舞台大幕拉開,16個來自杭州宇樹科技的人形機械人——宇樹H1「福兮」,身着花襖、手持花絹,踏着節奏明快的舞步,與真人舞蹈演員一同上演了「AI機器秧歌」。

不少觀眾感到好奇:除了扭秧歌,人形機械人還能幹啥?對此,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接受央視總台記者採訪時介紹,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械人能在多種場景中執行任務,長期來看,可以理解為所有事情都能由人形機械人來做。

除了扭秧歌,人形機械人還能幹啥? - 天天要聞

■登上蛇年春晚舞台的人形機械人宇樹H1「福兮」。新華社發

「福兮」能完成真人難做到的高難度動作

在蛇年春晚的表演中,伴隨着喜慶的秧歌調和富有律動的鑼鼓點,機械人方陣便由長方形的緊湊隊形快速向整個舞台展開,其間機械人動作整齊劃一,令人直呼「訓練有素」。

據悉,依靠高精度3D激光SLAM自主定位和導航、多智能體協同規劃、先進組網方案等技術,宇樹H1不僅能夠在舞台上確保精準定位和穩定連接,讓動作和隊形實現「複製、粘貼」的效果,同時強大的集群協同控制系統讓它們能及時隨舞台變化做出相應調整。

除了腳下隊列的整齊劃一,「手上功夫」的靈巧多變更是這次機械人演出的一大亮點。扭胯、挑簾、甩手、擺臂、轉手絹,形式豐富而活潑靈動的扭秧歌動作被機械人演繹得活靈活現,而這一切少不了一項「秘密武器」——AI驅動全身運動控制技術的幫助。

除了扭秧歌,人形機械人還能幹啥? - 天天要聞

■蛇年春晚節目《秧BOT》表演者及工作人員合影。新華社發

作為能完成原地空翻的全尺寸電驅人形機械人,宇樹H1的最大關節扭矩能達到360 N·m,這幫助它完成許多真人表演者都難以實現的高難度動作。同時,宇樹H1還配備了360°全景深度感知技術,就像長了許多雙眼睛,能將周圍環境看得一清二楚,這為其完成如「轉手絹」「丟手絹」等「技術活」提供了強大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如此精彩的「人機共舞」,在春晚舞台上並非首次。此前,同樣來自杭州宇樹科技的機器牛「犇犇」就曾登上2021年牛年春晚與表演者共舞,當時便憑藉可愛的外形和靈活的動作引發人們關注。而此次登台的「福兮」機械人,自2023年亮相以來,也有在張藝謀導演的舞台劇《澳門2049》的表演經歷。隨着人形機械人領域的創新突破,越來越多科技與文化藝術的跨界融合正在「閃亮登場」。

國內多款人形機械人已經「進廠打工」

此前,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接受央視總台記者採訪時介紹,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械人更加智能,能夠在多種場景中執行任務。

不僅可以跳舞,國內多款人形機械人已經進入工廠實訓。多家機構預測,2025年人形機械人將進入量產元年。

此前,工信部發佈《人形機械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指出,「人形機械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介紹,傳統機械人基本上是按照人編寫的程序完成特定任務,具有專屬性,也就是說一種機械人只能幹一件事情。而人工智能驅動的人形機械人更加智能,能夠在多種場景中執行任務,極大地提高了通用性。

具體來說,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以幫助人形機械人更準確地理解人類語言,聽懂人的指令,識別環境信息,並做出更合理的決策和行動。

人形機械人企業優必選相關負責人譚旻表示,此輪人工智能的發展意味着,大家在想像中或者科幻電影中看到的真正智能化的機械人,實現的可能性不再遠在未來,而是近在眼前。

有機構表示,2025年,人形機械人有望進入量產元年,商業化落地可期。

早在2024年初,國內人形機械人Walker S已經開始在新能源汽車工廠中實訓。一年來,越來越多人形機械人「進廠打工」。

此前,優必選CEO周劍曾公開表示,工業製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人形機械人的三大應用場景。其中,家庭和商業場景具有更複雜的環境和更多元的人機交互需求,使得人形機械人大規模商業化尚有不確定性,但在工業製造領域已具備較好的商業化基礎,智能製造將成為人形機械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工業人形機械人在3年內有望大規模放量。

除了扭秧歌,人形機械人還能幹啥? - 天天要聞

中國在人形機械人領域處於全球第一梯隊

在蛇年春晚的表演中,我國人形機械人秀了一把實力。表演中人形機械人的所有19個關節都要進行大幅度的運動,檢驗了機械人的可靠性。AI軟件精細捕捉舞蹈演員在鏡頭前的動作,形成指令代碼,再由工程師進行精細調整,大模型讓機械人學習效率大大提升。

除了扭秧歌,人形機械人還能幹啥? - 天天要聞

■人形機械人可以做出一些精細的動作。來源:央視新聞


宇樹科技工程師張陽光介紹,在人形機械人領域,中國目前已處於全球第一梯隊,無論是機械人動作的複雜度還是整體協調性都展現出領先水平。

王興興認為,硬件方面,中國在生產製造、迭代速度、成本等多方面都更具優勢。軟件方面,就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來說,我們的差距並不大,但在算力芯片和AI人才儲備方面需要補齊。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DeepSeek震動全球AI圈。專家介紹,DeepSeek最大的優勢在於算法的改進和優化,其新模型DeepSeek-R1以十分之一的成本達到了GPT-o1級別的表現。DeepSeek的亮眼表現,展示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巨大潛力,這也將為人形機械人的發展助力。

專家

它專干險活、累活

不會搶人類飯碗

不過,一些人擔心,人形機械人是否會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對此,優必選相關負責人譚旻表示,這個問題很簡單。「人形機械人不是搶人類工作,而是代替人類去做人類不想做的那些危險、枯燥、辛苦的工作。而生產力革命也將催生大量前所未見的工作機會,讓更多人可以從事更具有創造性的工作」。

來源:新華社、央視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裏,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 天天要聞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圖書館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保密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市海淀區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