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下游每年冬季都會進入枯水期,在枯水期很多地方露出河床,一些魚類蝦類擱淺了,這不宜昌段就有很多魚類被困淺水。
《湖北日報》11月5日報道,標題為:「枯水期長江宜昌段現魚翔淺底景觀」。長江宜昌段因枯水季節,長江江底的胭脂壩大面積裸露出來,形成一個個江中沙丘與水塘,成群野生長江魚隔離在水塘中,形成獨特的魚翔淺底景觀。下圖是大群魚類被困淺水,找不到回家路的路。
上圖的這些魚類是枯水季被隔離在水塘中長江魚,從視頻中明顯可以看出,冬季長江內的水質還是比較好的清澈見底,一群小型魚類游來游去。
從圖片中來看,這些小魚應該是白條魚,白條魚屬於鯉形目鯉科䱗屬魚類,又名白鰷子、白鰷、青鱗子、連條子等,屬於小型魚類。
這種魚類在我國南北水域中密度很大,生活在水域中上層,遊動速度非常快,在覓食的時候追逐水面的飛蟲,是雜食性魚類。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遠景,明顯可以看出基本都是上層魚類,基本都是白條魚,沒有看到其他魚類,白條魚雖然在深水和淺水都能生存。
但是在如今溫度比較低的時候,淺水處水溫升溫比較快,這種小型魚類有可能追逐水溫的變化,來到淺水水溫比較高的區域覓食,從而被困到淺水水窪處。
在冬季由於水溫比較低,魚類會尋找水溫比較溫暖的區域活動。大型魚類還是比較精明的,再加上它們的體溫本身升溫比較慢,它們會躲藏在深水區,水溫溫暖的地方度過冬季。
而白條魚這種小型魚類本身體形比較小,又喜歡在水表活動,水表溫度升溫快,淺水的水溫升溫更快,這就類似於「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淺水後由於水溫降落,從而被困在淺水出不去了。
如果有降雨的話,或者隨着江水水位升高,它們還有游回深水的可能,如果沒有的話,這些白條魚有可能等待它們的是死亡。當網友看到這種情況後,紛紛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有網友回復說:「這要是一網下去,搞不少魚」。這位網友的想法估計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長江十年禁漁禁止捕撈,估計用手 抓兩條還是可以的!
不過這只是想想罷了,即使能抓也不好抓!因為水太清了,這麼清的水魚類能夠輕易發現經過的人類,從而逃逸,沒有那麼好抓。
有網友回復說:「為啥不挖一條溝」?這位網友的意思是,江水降落後形成的水窪或者水塘,和長江不再相連,挖一條溝相連不就行了,裏面的魚能夠自由出入。
其實這也是想想罷了,先不說耗費的人力和物力,這些水窪中並沒有其他魚類,這些魚類不管是食用價值還是其他價值並不高,沒必要開挖一條水溝。
另外這些魚類能不能進入深水,只需要一場雨罷了,長江流域冬季並不是不下雨,只要下雨水溫稍微升高一些,它們也就進入了深水,沒有必要費勁挖一條溝。
再說長江下游很多地方一到冬季,水位就比較低,不僅僅是宜昌段,有些地方也是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罷了。
最後:從長江宜昌段進入枯水季,大群魚類被困淺水,這種現象也能看出,隨着十年禁漁長江內的水生環境正在慢慢恢復,長江內的魚類種群也在慢慢增加,要不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