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2024年01月17日20:25:11 科學 1310

記者 陳晨 見習記者 劉志坤

米線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安森垚想的是,為什麼北方人愛吃麵食,南方人愛吃米線?米線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把米做成面一樣的東西?為什麼南方種米北方種小麥?為什麼南歐吃米北歐吃小麥……

作為一名在短視頻平台擁有超過500萬粉絲的文化自媒體博主,4歲上小學,15歲讀大學的安森垚,常被網友驚呼:史地生不分家在他短短几分鐘的視頻里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安森垚希望自己的科普視頻能承擔起這樣的責任:讓科學的思維方式更多的出現在輿論場里,讓更多的人尤其是下一代,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了解這個世界。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神童」的自我迭代

安森垚不認為自己是「神童」,如果非要這麼說,他自嘲是「傷仲永」。

在很多孩子還不識字的4歲,安森垚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讀書看報能力。4歲的安森垚就上了小學,8歲開始讀初中,15歲就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之後又去日本京都大學讀研。

安森垚坦言,跳級帶來的弊端是,童年期的自己,周圍都是青春期的同學,「還是挺痛苦的」。在這種環境里,沒有玩伴的安森垚,只能跟自己玩。

從小安森垚就對地圖有種莫名其妙的興趣,他感興趣的往往看一眼就能記住,「因為沒法親自去那麼多地方,我就會幻想塔里木盆地有什麼?橫斷山會看到什麼……」

面對一張小小的地圖,安森垚的腦中充滿了多多的問號。有了疑問,安森垚的解決方式是自己去找答案。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1995年,安森垚出生在哈爾濱一個工人家庭。父母對他的教育從來都是不吝嗇的。他說,自打有記憶起,就在用電腦查東西。包括各類書籍,可謂應有盡有。

很多人小時候會因對某一個事物感興趣而立志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但對地理感興趣的安森垚沒有這麼想。在疑惑解答後,他想的是:如果別人問我,我能給對方講明白嗎?

他開始不停地假想出一個又一個的聽眾。

一遍遍給「聽眾」講述的過程中,也是自身深入學習的過程,安森垚逐漸掌握了講東西、串東西和找東西的能力。他喜歡把東西連成一個網,他能接納自己有不懂的東西,但不能接納自己講述的東西是孤立的。

「我就像一個人工智能,不停地在自我迭代。」

把三件事兒變成一件事兒

從2019年1月22日在短視頻平台發佈第一條內容至今,安森垚已經更新了600多條視頻,內容多為地理、歷史和語言相關知識的科普。

看到這些內容,很難想像,安森垚其實是個工科生,大學和研究生是工業設計和古建築方向。

安森垚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我以後應該從事什麼事業?

「我一直以為這是三件事兒,後來意識到這應該是一件事兒,或者說是每個人理想狀態中的一件事兒。」安森垚說,他什麼都會一點,但又什麼都不精通。什麼職業能讓自己吃上飯呢?安森垚想到了傳媒。

最初安森垚在知乎上回答網友的提問,他總能將一些即使很枯燥的問題,很生動且系統地講出來。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後,安森垚忽然意識到自己具備這種能力。

安森垚有較廣的知識面,反應較快,嘴皮子也算利索,「我不幹傳媒誰去干呢?」就這樣,安森垚成為了一名文化自媒體博主,還出版了3本書。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受訪者供圖

4年多的時間,安森垚已經在短視頻平台擁有了超過500萬的粉絲。幾乎每條視頻下都會有這樣的評論:知識儲備驚人,這個男人怎麼什麼都會,博主讀了我三輩子的書。甚至還有一位網友說:從物理聽到化學,轉到生物學,最後跳到了哲學。知識的盡頭在哪裡?

也常有網友認為,安森垚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團隊。

安森垚啞笑,他不知道自己背後的究竟是一個團隊,還是一個作坊。目前團隊有4個人:安森垚本人,主要負責找選題、寫大綱、錄製;一名助理,主要負責對接商務和處理一些雜事;兩個後期剪輯,都是兼職,一人在長沙,一人在濟南

為什麼團隊構成如此簡單?安森垚說,因為找不到能代替他來完成其中任何一項工作的人。

一條7萬點贊視頻的誕生

2023年8月6日凌晨2點33分,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發生5.5級地震。

這個時間正是安森垚的「白天」。定居北京的他習慣下午起床,夜深人靜思考和工作。

正在獨酌的安森垚,忽然覺得有些頭暈。他當時的反應是,「我老了?我得腦血栓了?」但他發現吊燈也在晃,是地震了嗎?拿起手機一看,德州地震的消息映入眼帘。

德州不應該地震呀!」這是安森垚的第一反應,但他又一想,「不對,德州所在的華北平原下面有斷層,可能是那幾個斷層出了問題。」

當時安森垚在26層,他想,反正也跑不掉,要不就做一期內容吧。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視頻截圖

安森垚講到了克拉通(古老地塊)和斷裂造山帶(陸塊拼接形成的不穩定區域),但這些學術上的東西怎麼能更吸引人呢?安森垚想到了,中國大陸其實是由三個克拉通以及青藏高原幾個散裝部分拼接起來的。地震,很多時候跟克拉通內部的斷裂有關。

安森垚又想到,歷史上華北平原洪水較多,但身處其中的山東卻很少發大水,也是跟山東的地質構造有關。

於是以德州地震為起點,安森垚引出了中國大陸的「散裝」和華北平原的洪水這兩個新的知識點。

決定做這期內容後,安森垚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寫了一份千字大綱。

這個過程,他沒有查閱任何資料。實際上,安森垚在寫每個大綱時都很少查資料,「發自內心的,一氣呵成的東西,才是最有體系性也最有趣的,節奏也是最好的。」安森垚覺得,現學現賣的東西是沒有人喜歡的。

安森垚的視頻畫面一般分為兩部分,下半部分是他出境科普,上半部分配合著圖解。對他來說,找選題和寫大綱是簡單的,比較難的是圖解。

圖解基本全部出自安森垚之手,他自己上網找圖,還經常自己畫圖。安森垚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一份大綱,上面標註好了在什麼位置放什麼圖。

大綱完成後,安森垚就在家中找一面白牆,坐在手機支架前,打上光,開始錄製。之後發給後期剪輯。剪輯好的視頻在通過安森垚的審核後,就正式跟網友見面。

這條關於德州地震的視頻發佈於8月8日一早,總長接近4分鐘,截至目前已經收到了3900多條評論和7.4萬點贊。一位網友在下方評論:史地政不分家在你短短几分鐘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科普視頻的意義是什麼?

做科普視頻的意義是什麼?除了流量和賺錢,安森垚說,也是為了讓更多人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了解這個世界。

在短視頻甚至互聯網普及之前,社會上有很普通人沒有發出過自己的聲音,或者說他們的聲音沒人聽到。但短視頻等媒介的下沉,讓原來不怎麼上網和互動的人加入進來,「我們才逐漸看到這個世界」。

但有很多自媒體或營銷號為追求流量,發佈一些偽科學甚至謠言,這麼做的危害是巨大的,尤其會危害到年輕人和下一代。

壹點探針|一名「天才」工科生的網絡科普路 - 天天要聞

作為一名文化自媒體博主,安森垚有種使命感:這類營銷號越多,我們的責任就越大,越要跟他們「鬥爭」。

一個國家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掌握了最高的生產力,掌握了科技創新的能力,才能有更好的未來。什麼人能給國家帶來這些?安森垚的答案是人才。

他認為,我國的優勢不在於人口足夠多,而在於產生潛在人才的可能性足夠多,「知識的傳播和科學的傳播,一定能在挖掘人才甚至天才的過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網絡短視頻時代提供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就像安森垚這樣的文化博主,既可以是傳媒工作者,又可以是教育工作者。作為自媒體,他賺的是流量的錢,而這些錢又可以支撐他做一個不收費的科普教育工作者。

這是一個過去沒有的生態,也是一個有意義的生態。安森垚認為,這樣的生態今後肯定只增不減。他希望在這個生態中,所有人都是有科學思維的人。他也希望自己能承擔起這個責任:讓科學的思維方式更多的出現在輿論場里。

不止他自己,「我覺得短視頻、自媒體,都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

正如一位網友在安森垚視頻下留言:短視頻就需要這樣的人。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近4000場奇趣活動!「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引爆科學熱潮 - 天天要聞

近4000場奇趣活動!「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引爆科學熱潮

龍虎網訊 (通訊員 徐陽 記者 丁玉珏)5月24日,2025年江蘇省暨南京市「全國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在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師範大學順利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子建等國家科技尖兵,來自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學者、科技科普工作者代表齊...
「十萬個為什麼」科普IP發佈,百位少年體驗科幻盛宴 - 天天要聞

「十萬個為什麼」科普IP發佈,百位少年體驗科幻盛宴

5月24日,奉賢新城在水一方科幻館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青少年科普盛宴——「未來學院·科幻奇旅」十萬個為什麼探索實踐活動。活動以「科幻+科普」為核心,通過沉浸式漫行、互動打卡、科技體驗等形式,帶領100名青少年在1公里的環線旅程中,感受科學魅力,點燃探索熱情。活動中,在水一方科幻館與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共同發佈...
徐匯區去年新增三家科普基地,科技節喊你來打卡 - 天天要聞

徐匯區去年新增三家科普基地,科技節喊你來打卡

伴隨着稀宇科技和階躍星辰自主研發的AI大模型合作生成的開場視頻,2025年上海市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暨徐匯區科技節啟動儀式昨天在漕河涇會議中心舉行。2024年徐匯區新增1家市級科普基地(上海核工院核能科技館)和2家區級科普基地(復旦大學「病原生物科學館」、中國海誠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輕·博物館」)。三家科...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開放日來了!現場變身「科普狂歡現場」 - 天天要聞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開放日來了!現場變身「科普狂歡現場」

5月24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啟動,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2025公眾開放日來了,也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新園區開放的第三年,超過1500位公眾深度參與這場科普嘉年華,創新歷史新高。科學家現場作報告本次活動設置2場科普報告,2大科技展館,3大科技主題展
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激活設計的「蘇州磁場」 - 天天要聞

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激活設計的「蘇州磁場」

2025年5月24日,以「青苔智上,萬物生長」為主題的2025青苔國際設計節在蘇州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盛大啟幕。300多位行業領袖、設計大師與跨界先鋒齊聚於此,共同見證全國首個「青苔智能設計垂類集合大模型」發佈;多家產業進行產業合作簽約協議,中工設計科學實驗室正式亮相。這座佔地535畝的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正憑藉過去...
YYT 0681.18-2020 無菌醫療器械包裝測試儀 - 天天要聞

YYT 0681.18-2020 無菌醫療器械包裝測試儀

YY/T 0681.18-2020 規定的是用真空衰減法無損檢驗無菌醫療器械包裝泄漏的試驗方法,相關測試儀的信息如下:測試原理將測試儀主機連接到用於容納被測包裝的測試腔內,對測試腔抽真空,使包裝物內外形成壓力差。
對話科學大咖|江寧:未來「腦機接口」設備或將人手幾台,成都有明確的技術優勢 - 天天要聞

對話科學大咖|江寧:未來「腦機接口」設備或將人手幾台,成都有明確的技術優勢

人口老齡化加深,老年健康和老年疾病防治成為廣受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為了加強老年性疾病的臨床研究,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特聘研究員、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系統研究室主任江寧加入了研究行列。他的團隊研發的腦機接口設備將對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病、肌少症、腦膠質瘤等疾病的治療帶來利好。5月24日下午,「科學大講堂·我們的...
MIM工藝中使用氣霧化316L不鏽鋼粉末 - 天天要聞

MIM工藝中使用氣霧化316L不鏽鋼粉末

在金屬注射成型(MIM)領域,氣霧化與水霧化工藝製備的 316L 不鏽鋼粉末因製備原理差異,在粉末特性、工藝適配及終端產品性能上呈現顯著區別。結合工程實踐經驗,從材料特性到生產應用的技術優勢可系統性解析如下: 一、粉末物理特性的工程化差異
硬核!用「疼痛」敲響生命警鐘 | 全國應急科普場館巡禮 - 天天要聞

硬核!用「疼痛」敲響生命警鐘 | 全國應急科普場館巡禮

「安全規則不是寫在牆上的標語,而是用血淚換來的生存指南。」在保信安全體感實訓基地的觸電體驗區,記者手握模擬設備,一股刺痛感瞬間從指尖竄至全身——這是10毫安的安全電流,僅為日常觸電事故的百分之一,卻足以讓人終身難忘。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座位於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興產業園區的沉浸式安全體感實訓基地,親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