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大型原創科學影視紀錄片《湍流之謎》上海科技影城發佈。該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聯合海文音像出版社申報202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併入選,反映我國自然科學各領域科技創新成果,展現中國人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攝製組深入探訪中科院力學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眾多國家級科研單位,兼顧老、中、青三代科學家,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弘揚科學精神。該片編劇、導演汪詰,也是「科普網紅」,除了拍科教電影,他所創辦的「科學聲音」瞄準科學前沿和社會熱點,創作了一批集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科普圖書和音視頻節目,以通俗易懂、寓教於樂的方式,發出「科學聲音」,傳播科學知識。
該片列入《尋秘自然》系列,第二季由科學聲音(上海光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製作出品,以專家釋秘、主持人講解的視聽表達方式,輔之以情景再現、特效動畫等藝術手法,探尋四大自然之謎——即湍流之謎、地磁倒轉、探秘寒武紀和快速射電暴,以中國視角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探索故事,喚起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對科學的興趣,點燃更多人投身科學的理想。
其中,《湍流之謎》影片通過對湍流研究歷史與現狀的講述,將科學思維融入科學知識。開場實景再現1969年晴空湍流導致的大型空難,本片主持人帶領觀眾參觀北大、清華、浙大、中科院力學所的湍流研究實驗室,並採訪眾多該領域頂尖科學家,展現中國人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湍流作為流體運動的普遍形態,是流體力學核心問題,也是世紀難題。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曾說過,湍流是「經典物理中最後一個重要的未解決問題」。湍流對數學、力學、物理等基礎科學有着深刻影響,已成為影響國家航空航天航海等工程成敗的關鍵瓶頸之一,是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應用基礎課題。
「從事科普創作十多年,我們越發覺得這是值得奉獻一生的偉大事業。傳播科學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指對真相的不懈追求、勇於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嚴謹的求實態度。擁有科學精神的人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人生中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說一個人擁有科學精神可改變人生,一群人則可改變民族未來。」《尋秘自然》系列編劇、導演和主創汪詰表示,這部影片是「科學聲音」團隊努力的成果,也是社會進步下科學精神這顆火苗即將熊熊燃起的標誌。
《快速射電暴》介紹自2007年以來,在全球範圍內天文學家們如何在研究快速射電暴(frb)這一神秘現象。2007年科學家們在澳大利亞parkes望遠鏡歷史存檔數據中發現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快速射電暴事件。這一事件僅持續短短几毫秒,但射電源的爆發強度卻極高,讓全世界天文學家都為之震撼。過去十多年裡,科學家們雖取得一定進展,但至今仍未能揭示其成因。快速射電暴研究已成為目前天文學領域最活躍的研究課題之一,許多世界知名射電天文台如「中國天眼」等,都在緊鑼密鼓地追蹤研究這一天文奇觀。
《快速射電暴》影片通過生動展示了科學家們在探尋快速射電暴成因過程中的艱辛付出,以及他們在這一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2019年9月,年輕的中國天文學家羅睿成功預言了frb180301重複爆發,並得到了證實。影片還着重介紹「中國天眼」這一世界級射電望遠鏡的作用。「中國天眼」憑藉其卓越的觀測能力,在研究快速射電暴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科協副主席倪前龍談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普工作離不開全社會廣泛關注和共同參與。近年來,市科協積累了豐富資源,擁有科普日、科學與藝術沙龍、「社區書院」等活動品牌和載體,今後將發揮好科協學會、人才、平台、網絡等優勢,在推動科普工作方面形成更大合力和影響力。
在日常生活中,科學精神能夠幫助個體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判斷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個體更好地分辨真偽,避免被謠言和偽科學所誤導。業內期待,《尋秘自然》系列廣泛傳播,為更多觀眾讀者帶來科學啟迪和鼓舞,為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做出貢獻。
圖片來源:出版方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