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2023年02月02日18:41:03 科學 167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當我們穿梭於人間煙火,抬頭仰望,一顆五萬年才造訪一次的彗星,正慢慢靠近地球。

這顆編號C/2022 E3(ZTF)的彗星,彗核直徑約1.6千米,彗尾綿延數百萬千米,閃爍着翠綠色光芒。這幾天,這顆彗星運行至近地點,不少天文愛好者趁此良機,都與它來了一場穿越五萬年的相遇。

這份宇宙級的浪漫,同樣讓金華一群少年蠢蠢欲動。他們驅車四五個小時,跑進遂昌深山,搭起帳篷,架起相機,用鏡頭記錄夜空星河的流淌,定格彗星的驚鴻一瞥。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左:單一棟 中:蔡志洋 右:麻恩瑞

凌晨4點多在遂昌山區,他們拍下彗星真容

2月1日晚上8點多,與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蔡志洋聯繫時,他已經從遂昌山裡回到了寧波老家。

「昨天晚上11點多,天空就起雲了,接下來差不多都是這樣的陰天,浙江這邊最佳觀測期應該已經過了。」蔡志洋說的,是拍攝編號C/2022 E3(ZTF)彗星,這是這幾天里他與同學單一棟、麻恩瑞一起乾的一件瘋狂又浪漫的事。

當然,瘋狂的,肯定不止這群少年。

在網絡平台上,這位五萬年一遇的「天外來客」,足以讓一群人興奮。有人剖析它名字的由來:它是2022年3月上旬,由科學家利用史維基瞬態設施(ZTF)發現的一顆新長周期彗星;有人分享拍攝彗星的設備和參數,這顆處於北極星附近的彗星,給人們留下了足夠的夜間可觀測時間;還有人曬出拍到的特寫,絕大多數彗星因為太過暗淡,只能遊離於視線之外,但翡翠綠色的它,拖着明亮又寬闊的「尾巴」。

雖然愛好星空攝影,但拍攝彗星,蔡志洋還是第一次。通過虛擬天文館,確定彗星位於北極星附近,接下來就是別樣體驗:在繁星閃爍的夜空,先找到北極星,再通過激光校準赤道儀,小心翼翼地裝上相機,配上長焦鏡頭,曝光三分鐘……一系列專業的操作,只為能準確找到彗星的位置,拍下它。

「這幾天月亮很大,對星空拍攝有影響。要通過相關軟件掌握太陽月亮升起落下的準確時間,在月落之後天亮之前,找准窗口期拍攝。」1月31日凌晨1點30分,月亮落下,5點40分天已亮起,「我們凌晨兩點左右起床,4點左右,單一棟拍到了彗星的照片。」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單一棟此次拍的彗星。

這顆「夜空中最亮的星」,彗核直徑約1.6千米,彗尾綿延數百萬千米,但在照片里,卻只有小小一點。這團微弱的綠光,照射了生命的渺小和時間的深邃。

那一晚,在靜謐的山林之巔,聽風竊竊私語,他們仰望到了漫天星辰熠熠。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1月31日凌晨,蔡志洋與天蠍座的合影。

找地點拼裝備,想要拍下星星並不容易

風雲變幻,讓星空拍攝充滿不確定性,一幕幕天象景觀,就如同一個個待開的盲盒,驚喜與遺憾交織。

蔡志洋與單一棟、麻恩瑞,都是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同樣也是「追星」愛好者。為了這顆彗星,他們驅車四五個小時,從紹興、寧波、縉雲三地集結到了遂昌。

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在浙江,遂昌地區的光污染較小。觀測彗星需要具備嚴苛的條件。彗星是太陽系小天體,主要成分是水冰,大部分都比較暗弱,在燈火通明的城市極難觀測。「我們想在浙江當地拍攝彗星,就在光污染地圖裡尋找合適的觀測地點。」

1月30日,蔡志洋三人特地帶上帳篷、睡袋和一些露營裝備,來到了遂昌南尖岩景區,開始了此次的追星之旅,「拍攝地距離遂昌縣城還有四五十分鐘的車程,車子停妥後,徒步勘景,步行十幾分鐘後選擇了一個不知名的山頭露營。」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左:蔡志洋 右:麻恩瑞

選址只是拍攝的第一步。相機、鏡頭、赤道儀……只有藉助專業的設備,才能更精準地找到星星;校準、曝光、堆棧……通過系列的操作,才能讓星空更好地呈現。

「比如後期會用到堆棧手法進行降噪,從而獲得一張充滿細節,畫質又比較好的銀河照片。」但彗星是移動的,需要使用長焦鏡頭,調整光圈和感光度,進行長時間曝光,再後期處理,「拍攝時才發現,鏡頭焦段還是太短了,導致拍出來的彗星比較小。」

遺憾還在於天氣變化。

1月31日晚,蔡志洋和同學又架起了相機,但當晚11點多,天空慢慢起雲。「我們找到了更好的地方,做好了更充足的準備,以為能拍到更出彩的照片,但有了雲霧遮擋,最佳觀測期就過了。」

真正的「一眼萬年」。有生之年,他們註定不會再次在地球上與這顆彗星相遇。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蔡志洋

邊打電話邊調試,第一張照片就拉他「入坑」

這些年,蔡志洋和他的追星朋友們,去過很多地方。近的金華塔石山區、寧波四明山,遠的安徽、西藏,只為拍下最美星河。

蔡志洋學的是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包含了攝影、攝像和視頻剪輯等課程。能定格美景,記錄美好,讓他愛上了攝影,而真正的「追星」開始於大二的國慶假期。

那是他第一次嘗試拍攝星空,在安徽黃山蓮花峰觀景台。那一晚星空的透亮,讓他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讓人覺得星辰可摘。

「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相通的,很想把那一刻記錄下來,讓所有人都能看見。」邊打電話請教求助,邊現場調試拍攝,蔡志洋拍下了第一張銀河照片,不算特別專業,甚至不夠清晰,卻足以讓他入坑,「正是這張照片,打開了我的新世界。」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第一次在安徽黃山上拍的銀河。蔡志洋/攝

一年多時間,蔡志洋早已不是當初的「小白」。曝光時間和色溫該如何控制,拍完之後該如何修飾,更為得心應手。「其實我們看到那些銀河帶的照片,並不是按一下就好,而是要進行拼接、堆棧。比如先拍地景,再拍銀河,將二三十張照片合成拼接,通過降噪等操作,讓細節更清晰。」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西藏拍攝的銀河與紅色精靈閃電同框。單一棟/攝

每一張照片背後,常常是徹夜的等待。

「有一次在金華山裡,凌晨2點多在車上剛睡醒,出去看機位,一下車凍得發抖,手顫得完全控制不住。」夏季酷暑,冬季冰寒,尤其拍攝點常常在河流邊,濕氣很重。有時候帶着裝備徒步,一走就是一兩個小時,對體力也是不小的考驗。

但付出與收穫並不對等。天氣就是最大的變量。「有時天氣預報顯示晴好,但夜裡卻起了雲,所以不是每一次出行都一定能出片。」

當然,還有經濟的投入。蔡志洋目前的裝備,已經花去近十萬元。他感謝家人的支持,鼓勵他多走多看,此外,還有技術的變現。

「一方面圖片可以通過視覺中國圖蟲等專業的商業圖庫售賣,另一方面也通過拍攝製作宣傳片、推廣視頻等賺取費用。」在「追星圈」,蔡志洋絕不是最狂熱的那一個,「這一次為了拍到彗星,就有人飛到川西去了。」

穿越五萬年的相遇,綠色彗星逼近地球,這群追星少年拍下絕美照片 - 天天要聞

在寧波四明山拍攝的冬季銀河。單一棟/攝

這群年輕人,提醒我們在人間煙火日常之外,記得仰望星空,那裡有滿目星河的遼闊。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進口原木里竟爬出4隻毒蜘蛛!海關緊急攔截,其中一種毒液可致人中毒 - 天天要聞

進口原木里竟爬出4隻毒蜘蛛!海關緊急攔截,其中一種毒液可致人中毒

近日,廣州海關所屬佛山海關關員在對2批進口原木進行查驗時,發現集裝箱內壁附着不少蜘蛛網。經進一步檢查,現場關員在集裝箱內截獲4隻活體蜘蛛。經送技術機構鑒定,確認上述蜘蛛為1隻阿根廷啡黃蜘蛛和3隻庫拉卡維寇蛛,均屬於外來物種。其中庫拉卡維寇蛛屬於有毒蜘蛛,其毒液含有神經毒素,被咬傷後可能會引起局部紅腫和全...
中國芯片設備進口狂潮背後:買得越多,卡得越緊? - 天天要聞

中國芯片設備進口狂潮背後:買得越多,卡得越緊?

最近跟朋友聊起芯片產業,有個數字讓我驚掉下巴——2024年全球芯片設備賣了1171.4億美元,光咱們中國就買走了495.5億,佔比超過四成!這相當於全球每賣出三台造芯片的機器,就有一台是運往中國內地的。但細想之下,這個數字既讓人振奮,又讓人
卡式爐爆炸,多人被嚴重燙傷!緊急提醒 - 天天要聞

卡式爐爆炸,多人被嚴重燙傷!緊急提醒

最近不少人外出露營卡式爐成了必備品但千萬要注意使用安全!5月3日北京一起卡式爐爆炸事故7人受傷登上熱搜引發關注據媒體報道,北京的陳先生與鄰居兩家人五一假期在野外燒烤時,剛購入一個月、僅使用過兩次的卡式爐突然爆炸,導致7人不同程度受傷,部分傷
顏寧再次打假:科學家不需要「完美人設」 | 新京報快評 - 天天要聞

顏寧再次打假:科學家不需要「完美人設」 | 新京報快評

▲顏寧在其微博發佈聲明,闢謠網傳簡歷。圖/顏寧微博截圖知名科學家顏寧再次公開打假,打假的對象仍是假簡歷。據報道,5月4日,顏寧在其微博上發帖闢謠,「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哪怕也許出於好心,也是不對的,已被我投訴掉了,不知道為啥現在又被翻出來」。並請微博節後儘快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