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巔「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3天後盛大開幕

2022年11月01日18:17:23 科學 1127

科技之巔「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3天後盛大開幕 - 天天要聞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逆轉時間。」


這不是在拍電影。今年六月,理乍得·克勞斯納(Richard Klausner)博士,細胞免疫治療三巨頭之一 Juno Therapeutics 和 GRAIL 公司的創始人,也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負責人,在美國聖地亞哥的一場公開演說中向台下的觀眾鄭重其事地說出了這句話,並向觀眾展示了一些尚未公開的實驗數據,證明他們在實驗室中使用細胞重編程技術成功地讓生病的老鼠「起死回生」了。



科技之巔「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3天後盛大開幕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Max Loeffler & MIT Technology Review


「返老還童」的黑科技並非空穴來風,作為 Altos Labs 的首席科學家,克勞斯納集結了一批頂尖科學家,致力於從表觀基因組的角度「重置」生物體內與衰老相關的基因,從而讓生物體變得更年輕,或者說至少是生物學年齡上的年輕。他們管這項激動人心的技術叫「回春編程」(Rejuvenation Programming)。在精準醫療大熱的當下,克勞斯納的野心卻是要讓人體全方位變年輕,以從根源上預防絕大多數疾病,他甚至宣稱這完完全全「是精準醫療的反面」。日前,Altos Labs 已經瘋狂吸金 30 億美金,融資來源大多為硅谷巨頭和海灣地區的石油巨富。


消息一出即引發軒然大波,爭議不斷。支持者如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教授、Paul F. Glenn 衰老生物機制研究實驗室主任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樂觀地說,「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能活 200 年。」反對者如胚胎學家、幹細胞專家阿方索·馬丁內斯·阿里亞斯(Alfonso Martinez Arias)則將這項技術比作中世紀的鍊金術,並表示克勞斯納可能是喝多了。


不管怎麼說,隨着生命科學、醫療技術和公共衛生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一直在延長。不論是提升高質量生活在生命歷程中的佔比,還是直接延長壽命,抗衰老技術前景誘人、增長空間廣闊,是炙手可熱的科技賽道之一,而這正符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預測。2020 年,「抗衰老藥物」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十大突破性技術」,而在今年的評選中通過投票選擇的第十一項「突破性技術」,讀者們投出了「衰老時鐘」,也是「回春編程」技術的底層原理之一。



科技之巔「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3天後盛大開幕 - 天天要聞


腦機接口到深度學習,從合成生物學到基因組編輯,這樣精準而成功的預測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屢見不鮮。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極大的新興科技商業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自 1899 年創刊起,始終以專業的精神關注前沿科技及其商業化,並從 2001 年開始每年都會評選出「十大突破性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TR10),代表了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和未來方向。不少在當年初露頭角的技術,如今已然被大眾熟知並從多個方面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認知,重塑了無數的產業領域與賽道。歷史的驗證是「十大突破性技術」前瞻性的最好證明,評選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也得到了業內的一致認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管、主辦的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基金》表示,「上榜的科學技術突破代表了當前時代科技的發展前沿和未來方向」,並在每年評選結果公布後,邀請各個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對「十大突破性技術」進行深入解讀。



科技之巔「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3天後盛大開幕 - 天天要聞

「衰老時鐘」 圖片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如今,恰逢「十大突破性技術」 二十周年之際,世界科技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科技創新的賽道愈發細分,科技發展中多學科交叉、跨學科融合發展的態勢進一步增強。不同學科之間的深度碰撞與交融,通常意味着新的可能性與增長點,也往往是重大科學突破的集中爆發點,進而推動多專業領域的飛躍式進步。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回顧科技發展歷史,關注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共生髮展,對於我們理解整體行業脈絡、把控科技發展趨勢至關重要,也是我們做出重要決策的關鍵依據。


11 月 4 日,繼 2021 年「十大突破性技術」在杭州成功發佈之後,科技之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將再次落地餘杭峰會由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管委會指導,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主辦,並由 DeepTech、雲樾科技承辦,將邀請來自生命科學、能源氣候、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新型材料、智慧生活等領域的學術專家、行業領袖、知名投資人和高校、機構、企業代表齊聚杭州未來科技城在 20 年積累與總結的基礎上,剖析發展歷程,共同探討未來技術發展趨勢,並帶來兼具專業性和前瞻性的研判。


作為全國四大科技城之一,杭州未來科技城自 2011 年正式掛牌成立起,就堅持推進「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的發展戰略,一以貫之地將「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落到了方方面面,目前擁有多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是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此次《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十大突破性技術」在評選二十周年之際再次落地杭州未來科技城,將助力其打造高科技人才高地和高精尖產業集群,引領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本次峰會將以「科技之巔:新興科技『大家』說」為引,圍繞「如何加速新興科技的是產業化與商業化」的話題進行大咖高端對話,並設有「生命科學的無限可能」、「『碳』索新生態」和「數智新動能」三大板塊。同時,整體回顧了過去 20 年來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佈的 200 余項「十大突破性技術」的新書《科技之巔:全球突破性技術創新與未來趨勢(20周年珍藏版)》將於會上重磅首發。


新書正在火熱預售中!點擊下方海報或掃描海報中二維碼可預購圖書



科技之巔「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3天後盛大開幕 - 天天要聞


《科技之巔:全球突破性技術創新與未來趨勢(20周年珍藏版)》一書中,我們對過去 20 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和總結,按照「生命科學、信息工程、資源與能源、工程製造、智慧生活」五大領域分別進行剖析,同時邀請了來自學術、產業、資本界的 50 余位權威人士對一些領域技術的特點、產業應用現狀、未來發展趨勢以及投資潛力進行了深度解讀和專業點評。本書在推出之際,有幸獲得了來自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的高度評價與撰文作序。可以說,《科技之巔(20周年珍藏版)》集 20 年深刻的前沿科技洞見大成,可能是各界人士了解各學科領域、洞察科技發展、發掘投資商機的最佳途徑之一。


二十年磨一劍,未來近在咫尺。11月4日,來杭州未來科技城,我們一同登上「科技之巔」。



科技之巔「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3天後盛大開幕 - 天天要聞

科技之巔「十大突破性技術」二十周年主題峰會3天後盛大開幕 - 天天要聞


-End-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 天天要聞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傳承地質魅力·續寫文明華章——推動地質公園與生態文化多樣性融合發展」主題論壇上,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邁克爾·本頓)教授圍繞「三疊紀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層地球脈衝正在撕裂非洲大陸 - 天天要聞

非洲地下的深層地球脈衝正在撕裂非洲大陸

地幔的垂直運動是導致地球表面發生大規模地質變化的驅動力之一。這些地幔上升流,有時被稱為地幔柱,被認為在一些重大的地質轉變(例如大陸漂移)中發揮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陸地下發現了一種類似、微妙卻意義重大的現象。
科學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聞

科學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在主要水下斷層帶釋放構造應力過程中發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漸進式地震事件在穿過日本海岸附近易引發海嘯的斷層段時被追蹤,該斷層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緩衝作用,吸收了壓力。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比作一條斷層線沿着
「倪四道院士預測廣東將有8級地震」系謠言 - 天天要聞

「倪四道院士預測廣東將有8級地震」系謠言

近日,一張「院士預測廣東將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的截圖在網絡上流傳。截圖顯示,名稱為「倪四道」的用戶稱,團隊預測8個月內,將會在一經緯度位置(位於廣東)出現八級以上地震。
「鳥中大熊貓」現身桂林! - 天天要聞

「鳥中大熊貓」現身桂林!

【來源:廣西台新聞910】近期,陽朔縣林業局工作人員通過桂林灕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安裝的監測系統,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的身影。白頸長尾雉不僅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還是中國特有珍稀鳥類,被稱為鳥類中的「大熊
世界第一頭人工繁育長江江豚迎20歲生日 - 天天要聞

世界第一頭人工繁育長江江豚迎20歲生日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7月5日訊「淘淘」20 歲啦!7月5日,世界第一頭人工環境下出生的長江江豚「淘淘」迎來20歲生日。從「淘淘」出生到家族發展至5頭,在一代代科研人員努力下,長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種,為這一瀕危物種的未來帶來希望。
飛機不死,它只是墜落 - 天天要聞

飛機不死,它只是墜落

獻給003號墜機的白玫瑰,2024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 攝山裡的紀念儀式簡簡單單,從山下帶上來的一束白玫瑰,分給王健、楊立群和其他隊員,在曾經因飛機墜落而形成的巨坑前,他們手持玫瑰,默哀。玫瑰潔白,山林翠綠,經過80年的自然修復,那個「巨坑」已經宛如平地,難以辨認。巨坑近旁,山勢陡然下陷,形成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