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簡單,與之類似的問題有很多,比如雞蛋為什麼總是落在雞窩裡?雖然網友問這個問題是為了搞事情,不過這並不妨礙我藉此科普一番。
首先要說明一點,落在地面上的小天體碎片才算是隕石,很多隕石其實並沒有落在隕石坑中,而是落在了隕石坑的周圍。隕石坑屬於撞擊點,在巨大的衝擊力下,除了散落在四周的小碎片,其餘的幾乎都化為齏粉了。
隕石和隕石坑這兩個概念有強關聯性,因為先有隕石(更嚴格來說是小天體)砸向地面,地面才會產生隕石坑,即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隕石形狀並不規則,它是一種撞向行星、矮行星和衛星併到達其表面的天外來物,這些天外來物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
有的地外小天體結構比較疏鬆、個頭比較小,還沒有落到地面,就已經在高空中因與空氣劇烈摩擦,而被燒蝕殆盡或者解體爆炸成許多碎片。其中質量過小的碎片,撞擊地面時能量弱,根本產生不了直徑可觀的隕石坑。
人類對隕石坑的認識始於上世紀初,丹尼爾·巴林傑是第一位將地球上的某些地質形態確認為隕石坑(撞擊坑)的人。目前地球上有些隕石坑的直徑高達數百公里,在一些降水比較充沛的地方,小天體撞擊留下的隕石坑有時還會形成湖泊,而一些直徑較大的隕石坑又被稱作環形山。
有人說月球為地球擋下了很多小天體撞擊,這屬於牽強附會。地球表面的地質活動相對來說比較活躍,再加上植被、風化等作用,地球上現存的可以分辨的隕石坑的數量自然遠沒有月球上的多。
隕石是來自外太空的小天體碎片,按照組成成分,可分為石質隕石(平均密度為3~3.5克每立方厘米)、鐵質隕石(平均密度為7.5~8.0克每立方厘米)和石鐵混合隕石三大類。
地球上的隕石主要來自介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中,這個小行星帶中的小天體數量雖然高達數十萬,但它們的總質量卻很小,遠沒有地球的質量大。
在太陽系誕生之初,那時太空中遊盪着的小天體數量很多,地球被大質量小天體撞擊的概率比現在要高得多很高。
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很有可能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那次撞擊所釋放出來的能量非常驚人。上世紀初,發生在西伯利亞地區的通古斯事件,很有可能也是因為小天體撞擊所引起的。
這些撞擊具有驚人的破壞性!因此,對可能與地球相撞的大質量小天體進行跟蹤監測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科學家們現在也正在這樣做,並計劃利用技術手段來提前改變有可能與地球相撞的小天體的運行軌道。
看後點贊,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