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今天,地球已經成為一個小小的「村落」,而各個膚色的人種之間相互通婚已十分常見。
黃種人和黑種人間的愛情
讓人奇怪的是,不同膚色的人種在體型特徵和身體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但是為什麼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能夠交配?難道人類當中不存在生殖隔離嗎?
什麼是生殖隔離
所謂的生殖隔離其實就是在自然界當中,具有親緣關係的種族無法交配,即便是產下了後代,後代也無法繁衍。
那麼,什麼是具有親緣關係的種族呢?
騾子不具備生育能力
通常來講,兩個種族之間有着共同的祖先,由於在長久的進化過程當分裂開來,但是從基因或者是外形特徵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比如人類和黑猩猩就是這樣的親緣關係,距今400萬年前,人類第一次從黑猩猩的群體當中分離出來,經過了三次獨立進化之後,終於成了一個新的物種。
在基因演變的過程當中,由於染色體排列的變化,人類與黑猩猩之間出現了生殖隔離。
人和猩猩的染色體差異
上世紀有位生物學家試圖利用人類和黑猩猩繁衍後代,用盡了所有辦法,以失敗告終,這位生物學家還因為殘忍的實驗鋃鐺入獄。
可見生殖隔離是自然界當中,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就算是自詡征服了自然界的人類,也無法衝破它的束縛。
生殖隔離出現的條件很簡單,只要相隔的時間夠久,自然而然就出現了生殖隔離,這種現象還會出現在同一物種上。
生殖隔離無法跨越
動物群體當中的生殖隔離屢見不鮮,比如騾子就是驢和馬在機緣巧合之下誕生的雜交品種。
動物園當中的獅虎獸、虎獅獸,是獅子和老虎雜交之後孕育的品種,由於孕育的母體不同,後代特徵也有明顯的差異。
令人奇怪的是,散布在各個大洲的人類有着如此明顯的差異,為何在人類身上卻沒有生殖隔離?
不同種族的人沒有生殖隔離
人種差異小
雖然不同的人種之間,看上去有着巨大的差異,可在生物學家對人類基因的研究當中發現,其實不論是什麼人種,只在基因上有細微的差異。
這種細微的差異甚至不足以成為劃分人類的標準。
在生物學上,按照親緣關係的遠近,將劃分標準定為「域、界、門、綱、目、科、屬、種。」
從第一個開始,越靠後所屬的親緣關係也就越近,不論是何種人類,都屬於最親的「種」類。
物種劃分
在「種」類別當中,甚至分化不出亞種,可見人類之間關係的親密。
那麼所謂的不同膚色人種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這就要追溯到近代的一位社會學家,為了方便研究,在膚色上對人們進行了統一划分。
這個標準一直在改變,發展到今天,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三類。
值得一提的是,膚色的劃分也蘊含了來白種人的偏見。
按膚色劃分人種
在西方文化當中黑色代表惡魔,黃色代表膽小、懦弱,而白色代表高雅、純潔,西方人將美好的寓意賜予自己,不好的寓意留給他人,令人不齒。
其實,人們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黃種人的膚色其實並不黃,許多女孩子的皮膚比西方人還要白。
既然稱謂當中蘊含了偏見的意思,為何中國人還樂呵呵地接受了呢?
因為對於我國文化來說,黃色代表尊貴、權威,在中國人看來,黃種人這個稱謂反而是在誇讚自己。
中國人以黃色為尊
究竟是偏見還是稱讚,個人更傾向於後者,西方文化才多少年?中華文化上下5000年的文明,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不能被西方文化牽着鼻子走。
回到話題,由此看來,膚色並不能成為出現生殖隔離的理由。
人類出現膚色差異的理由也很簡單,生活在非洲的黑種人常年接受光照,皮膚當中的黑色素自然就多。
而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西方人,在光照上顯然並不充足,呈現出病態的白色,綜合看來還是黃種人的膚色最為健康。
黃種人更健康
隔離時間短
根據考古學家對人類化石的研究,探索人類的起源,所有的證據都在指向一個地方,那就是非洲。
在幾百萬年前,非洲還是一片森林,那裡的氣候溫暖濕潤,食物充足還很適合動物居住。
人類從猩猩當中分化出來之後,一直在非洲進行進一步的進化。
從直立人到智人,祖先們花了300多萬年的時間,終於成為一個獨立分支。
在進化的過程當中,非洲的地理環境也相繼出現變化,從優越的環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非洲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各種自然災害頻發,讓水源和食物變得匱乏,人類的祖先們相繼從非洲走出。
大約在20萬年以前的時候,智人走出非洲,很可惜這批智人並沒有繁衍生息下去,很快滅絕在了各個大洲當中。
之後,又有智人走出非洲,並將足跡踏過出南極洲外的各個大洲大陸,在各自的領地當中繁衍生息,孕育出了原始部落的人類。
從時間線來看,各個大洲的人類真正隔離的時間,也就幾萬年的歷史,最多不超過20萬年。
人類祖先走出非洲
想要出現生殖隔離,起碼也得有個百萬年的時間,從時間來講,人類並不滿足。
更何況,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人類之間一直在進行交流,比如有記載的玄奘西行,馬可波羅遊歷世界等等,人類交流的事例多如牛毛。
要是算上那些未能記載在書籍上的冒險家們,怎麼也得再翻個幾倍。
尤其是大航海時代之後,地球上的人類交往更加頻繁,各個大洲的人種之間,又整合到了一起。
大航海將世界串聯起來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地球是一個「村落」的說法毫不誇張,只要網絡足夠通暢,與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能夠輕鬆實現即時交談。
總的來說不管什麼膚色的人種都不會,也不可能出現生殖隔離,人類之間可以自由地繁衍後代。
在了解人類的生殖隔離之後,有人會很好奇,自然界中的生殖隔離究竟是怎樣的。
自然界的生殖隔離
在生物學家的研究當中,自然界的生殖隔離分為許多種類。
自然界存在不同生殖隔離
第一,地理上的生殖隔離,指的是在進化過程當中,由於地理分割的原因,導致兩個物種無法交流出現的隔離現象。
比如在板塊分化時期,有親緣的動物便分隔兩地,時間一長就出現了生殖隔離。
第二,季節性生殖隔離,這一現象大多出現在植物身上,比如同一植物之間,在不同季節開花授粉,無法得到「交流」,自然而然演化出了較遠的親緣關係。
不同季節的花各不相同
第三,生態環境當中的隔離,種類動物在不同環境當中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性,它們會朝着自己習慣生存的環境進化。
在形成過程中,雌性生物的排卵期開始出現差異。
因為雌性動物為了保證自己的後代有更高的存活率,自己能有更好的生育環境,便將自己的排卵期放在適合生存的時間段。
於是,在基因上也開始做出改變,生殖隔離也就慢慢出現了。
總之動物界當中的生殖隔離種類多種多樣,只要能夠讓親緣物種長時間交流,都能夠出現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是為了讓基因更好延續
出現生殖隔離的生物進行交配,產生的後代幾乎無法發育成胚胎,如果長期發展下去,某些基因還會遺失在結合過程當中,導致物種基因的衰退。
比起自然界的動物們,人類之間可謂是親密到了極點,所以希望大家放下偏見,真正做到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