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022中國威海·國際英才創新創業大會開幕。在主會場之外,大會還設置了智慧海洋與科技灣區融合發展推進會、海洋產業新技術變革交流會等5場專業研討交流活動和創業輔導、校企合作對接2場專業活動,共有23個項目、33份合作協議簽約落地,為我市海洋產業發展再次注入強勁動力。
集才聚智,23個項目帶來新動能
組建由「兩院」院士領銜的海洋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現場達成9個簽約項目、合作總金額約4000萬元……2022威海「英創會」智慧海洋與科技灣區融合發展推進會結出累累碩果。
威海人生葯業集團有限公司成功與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簽訂「富血口服液的穩定性研究項目」合作協議,公司總監都紅芳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與高層次人才合作,能助推企業產品研發和生產工藝進一步優化,也堅定了我們走技術創新之路的信心和決心。」都紅芳說。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環翠區重才愛才敬才的誠意在推進會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海洋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儀式開始前,相關負責人便主動上台等候專家並逐一握手致謝。「我深切地感受到這裡對人才的重視和關愛,也看到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所以我選擇威海。」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專家周志廣說。此次他與威海激光通信先進技術研究院簽訂了「基於先進光學成像技術的星間激光通信研發項目」合作協議。
海洋強市建設,創新是牽引力。圍繞「海洋產業新技術變革」主題,海洋產業新技術變革交流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等多名專家發表主旨演講。現場不僅簽訂了海洋科創園招商運營、國際海洋科技項目兩項引進合作協議,還有8位專家與企業簽訂人才技術合作協議,為威海海洋產業實現新發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撐。
海洋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產業是未來海洋物聯網、海洋人工智能的基礎性產業。「我相信,威海一定能發展成區域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為海洋強省建設持續提供動力支持。」中國海洋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發展大會上,山東省工信廳一級巡視員羅新軍說。
發展大會上,共建「國家水運工程檢測設備計量站威海試驗場」、共建「高技術船舶通風冷卻裝備節能節噪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4個項目簽訂,進一步提升了威海海洋信息、智能裝備與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緊密度,全力推動海洋強市建設再上新台階。
借力聚力,33份合作協議劍指「藍海」
「我們規划了一處600萬平方米的專業園區,專門用於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在中國(威海)海上風電創新發展交流會上,乳山市委書記劉奎忠熱情推介乳山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優勢,向海內外客商發出合作「邀請函」。
大會期間,來自海洋產業領域的院士專家、高校學者、企業代表雲集威海。如何有效「借力聚力」,最大限度發揮平台潛在效益,關鍵要找准牽動區域發展的「牛鼻子」。在乳山,這個「牛鼻子」直指海上風電。
圍繞加快推進半島南海上風電裝備製造產業乳山基地建設,乳山市啟動「中國乳山·海上風電人才集聚高地」人才項目,成立新能源實訓基地、風電葉片技術創新示範基地、海上新能源實證實驗基地、海上風電葉片研發中心四大基地,為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人才科技基礎。
開幕式上,威海聘任了8位「引才大使」。隨後,他們走進威海(榮成)科創園,與我市留學人員企業及園區負責人對接交流,開展名師講堂、留創企業項目路演等活動,實地「把脈問診」,助力企業成長。
「世界玻尿酸看中國,中國玻尿酸看山東。」名師講堂活動上,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海氏海諾集團首席科學家惠覓宙,與企業代表詳細探討了玻尿酸產業在威海的發展可行性。海君資本創始合伙人、雷峰資本創始合伙人張立強聚焦投融資最新動向,分享了投融資的最新趨勢,為參會企業代表打了一劑「強心針」。
推動人才引育與重點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實現校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2022年威海市「校企合作對接會」成功舉辦。
為確保校企對接取得實效,會前,威海市人社局對與我市有合作關係的600多所高校進行系統評估,篩選出燕山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22家高校參會;對威海重點企業進行摸底後,邀請涉及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碳纖維等複合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裝備與智能製造、現代服務及工程建設等領域的44家企業參會。
對接會上,威海15家重點企業與11所參會高校簽訂校企人才引進、就業實習基地等合作協議33份。「簽約各方將在高校畢業生引進、定製培養、實習實訓、科研攻關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威海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明霞說。(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劉志鵬 曲黎悅 劉凌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