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1.3億年陸地霸主?恐龍:穿上「羽絨服」

2022年07月03日21:33:10 科學 1185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沈春蕾


三疊紀末(約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事件是地質歷史上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之一。但恐龍卻幸運地避過了這一劫難,並稱霸侏羅紀和白堊紀世界。

那麼,造成三疊紀末陸地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什麼?恐龍為什麼能在這場天災中得以生存,並於災後迅速發展呢?

與我們印象中恐龍「光禿禿」的外表不同,最新研究發現,恐龍天生就有羽毛。這些羽毛具有保溫功能,讓恐龍可以適應極地寒冷的氣候,躲過了三疊紀末火山冬天,並迅速佔據侏羅紀生態主位。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合作完成,7月2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如何成為1.3億年陸地霸主?恐龍:穿上「羽絨服」 - 天天要聞


在「北極」發現恐龍腳印化石


一切起源於一批「不合時宜」的恐龍腳印化石。

晚三疊世(2.3億~2億年前)至早侏羅世早期是地球歷史上典型的溫室時期,地球兩極不存在冰川,森林覆蓋一直到達當時的潘吉亞大陸南北兩極。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團隊不僅將這一時期準噶爾盆地的古緯度,由先前通常認為的北緯40度左右重新校正至約北緯71度,並且首次在深湖相泥岩中發現了冰筏沉積。

如何成為1.3億年陸地霸主?恐龍:穿上「羽絨服」 - 天天要聞

準噶爾盆地保存冰伐沉積和恐龍腳印的湖相地層(南京古生物供圖)


論文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助理研究員房亞男告訴《中國科學報》,冰筏沉積的發現指示,即使在兩極無冰川的溫室地球時期,極地也存在氣溫低於零度的季節性結冰。

「特別巧合的是,在準噶爾盆地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湖沼相泥岩中,我們也發現了保存精美的恐龍腳印化石。這表明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恐龍生活於極地地區,並適應極地季節性的嚴寒氣候。」房亞男說。

如何成為1.3億年陸地霸主?恐龍:穿上「羽絨服」 - 天天要聞

恐龍腳印(南京古生物供圖)


恐龍天生有羽毛,不怕冷


為什麼恐龍能夠抵禦嚴寒存活下來呢?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沙金庚介紹:「我們根據系統發育支架法推斷,恐龍天生具有羽毛,但是這些羽毛明顯不是用于飛翔的。此外,恐龍的羽毛結構和可以飛行的翼龍的羽毛結構相似,我們進而可以推斷整個鳥跎類都天生具有羽毛。」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原始的羽毛最可能的用途是用於恐龍的保溫。這一點或許可以解釋不同種類的恐龍在不同緯度的分佈區別。

沙金庚說:「在三疊紀末,我們發現低緯度地區以食草和食肉性的擬鱷亞目(大型初龍)為主,缺少食草性的恐龍。」

與之相對的是,在中、高緯度地區,食草性的擬鱷亞目明顯少於食草性的恐龍。

對此,沙金庚解釋道,具有保溫功能的原始羽毛確保了食草性恐龍能夠抵禦中、高緯度的冷冬,進而獨享中、高緯度豐富且穩定的植物資源。而沒有羽毛保溫的擬鱷亞目因無法抵禦中、高緯度的冷冬而無法生存。

如何成為1.3億年陸地霸主?恐龍:穿上「羽絨服」 - 天天要聞

晚三疊世準噶爾盆地古地理位置及恐龍分佈圖(南京古生物所供圖)


陸地生物大滅絕,恐龍稱霸


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大西洋超級火成岩省的噴發。

超級火山噴發釋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導致的全球升溫、海洋酸化和缺氧等,一直被認為是造成海洋生物滅絕的原因。而「保溫」為什麼成為了恐龍倖存的秘訣?

研究團隊認為,超級火山噴發首先造成的火山冬天,是陸地生物滅絕的首要因素。

什麼是火山冬天?

沙金庚解釋道,火山冬天是指由於火山噴發釋放的大量火山灰和氣溶膠等阻擋日照輻射,從而造成地球表面溫度驟降。火山冬天持續時間較短,一般為幾年到幾十年間,很難直接記錄於沉積物中。

「數值模擬可以證明,三疊紀末中央大西洋超級火成岩省的噴發造成了嚴重的火山冬天。」沙金庚告訴《中國科學報》。

「如果是升溫,陸地生物會由低緯度遷移至高緯度。然而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後,陸地四足動物包括恐龍卻由高緯度遷移至低緯度,原本低緯度地區的擬鱷類恐龍滅絕了。」沙金庚表示,「在此基礎上,我們推斷是火山冬天的『冷』造成了陸地生物大滅絕,而非傳統觀點認為的『熱』。」

此時,具有能保溫功能的羽毛、且早已適應極地嚴寒的恐龍,幸運地存活了下來。

如何成為1.3億年陸地霸主?恐龍:穿上「羽絨服」 - 天天要聞

恐龍嘴裏叼着一個基幹哺乳動物,背景是赤道地區因火山冬天下起鵝毛大雪

之後的故事,科學家都已經知道了。

在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後,恐龍體積迅速增加,地理分佈範圍迅速擴張。比如,蜥腳類恐龍從晚三疊世的中、高緯度地區擴張到低緯度地區,鳥臀目恐龍首次出現,獸腳類恐龍的體積增加了近20%,恐龍總數量增加了近一倍。

從此,恐龍開啟了長達1.3億年的地球陸地霸主時代。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o6342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 天天要聞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圖書館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保密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市海淀區第十七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 天天要聞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與中國電信共同組建的海南數據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這都會好奇這家公司是幹什麼的?中國電信又有什麼大動作了嗎?下面我們就展開來聊聊吧,僅供參考哦!解決行業痛點。以往的中小企業想用現實數據來優化生產流程,卻面臨合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 天天要聞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傳承地質魅力·續寫文明華章——推動地質公園與生態文化多樣性融合發展」主題論壇上,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邁克爾·本頓)教授圍繞「三疊紀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層地球脈衝正在撕裂非洲大陸 - 天天要聞

非洲地下的深層地球脈衝正在撕裂非洲大陸

地幔的垂直運動是導致地球表面發生大規模地質變化的驅動力之一。這些地幔上升流,有時被稱為地幔柱,被認為在一些重大的地質轉變(例如大陸漂移)中發揮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陸地下發現了一種類似、微妙卻意義重大的現象。
科學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聞

科學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在主要水下斷層帶釋放構造應力過程中發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漸進式地震事件在穿過日本海岸附近易引發海嘯的斷層段時被追蹤,該斷層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緩衝作用,吸收了壓力。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比作一條斷層線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