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復旦兒科專家團隊植入電極調控神經,為患兒解決「方便」難題

2021年10月14日12:20:05 科學 1601
國內首例!復旦兒科專家團隊植入電極調控神經,為患兒解決「方便」難題 - 天天要聞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李昊團隊成功開展國內第一例針對排便排尿雙重功能障礙兒童的骶神經調控術。

一名來自安徽的7歲男孩朗朗(化名),終於擺脫了尿不濕的困擾,家長十分激動,「這小小的機器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為孩子打開了回歸正常社會生活的大門。」

朗朗為先天性直腸肛門發育畸形,伴骶骨發育不良,尾骨缺如,並存在脊髓栓系伴椎管內脂肪瘤。

小小年紀的他已先後經歷結腸造口術、肛門成型術、直腸尿道瘺修補術、造口關閉術、脊髓栓系松解及椎管內脂肪瘤切除術等多次手術。

術後經過規範的腸道及尿路管理治療,仍存在尿失禁、尿瀦留、大便失禁、直腸粘膜脫垂等表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普外科及泌尿外科MDT多學科聯合會診討論、評估後,決定由李昊主任醫師和張毅主治醫師為該患兒施行骶神經調控術。

李昊解釋,骶神經調控術,亦稱「骶神經刺激電極植入手術」(俗稱膀胱起搏器或骶神經調控),是一種新的微創治療手段,主要治療頑固性尿頻尿急、非梗阻性尿瀦留、神經源性膀胱、便秘、大便失禁等。

在第一階段的手術過程中,治療團隊利用先進的3D融合技術,充分保障了骶神經刺激電極的精準置入,鄭繼翠副主任醫師和湯悅醫生利用術中電生理技術對電極置入後的刺激進行精確評估。

在術後兩周的調控和觀察中,朗朗排尿癥狀改善非常顯著,結合腸道管理,患兒家屬主動幫患兒拿掉了尿不濕。

隨後,治療團隊着手施行第二階段的手術,將骶神經刺激器順利植入患兒體內。

「我再也不用尿不濕了,我已經是個男子漢了。」朗朗眼中泛起了光、臉上露出了微笑。

據悉,骶神經調控術是目前泌尿神經調控領域的最前沿技術,在歐美國家廣泛應用於臨床,該技術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上的成功應用,將為長期飽受大小便困擾的患兒和家長解決了「方便」難題。

作者:李晨琰 奚曉蕾

編輯:李晨琰

圖源:院方供圖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比爾・蓋茨: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工作,AI 將取代人類做大部分事情 - 天天要聞

比爾・蓋茨: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工作,AI 將取代人類做大部分事情

IT之家 4 月 5 日消息,隨着生成式 AI 的迅速崛起,世界正在迅速演變到一個新的領域,並重新定義我們如何看待工作。在過去幾個月里,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分享了關於 AI 如何影響工作的有趣見解。在今年 3 月的一次《印度快報》採訪中,比爾・蓋茨分享了更多關於 AI 對工作影響的見解:我們生來不是為了做工作。工作是...
孫夢如 | 中國特色數字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思考——《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佈會綜述 - 天天要聞

孫夢如 | 中國特色數字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思考——《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佈會綜述

作者孫夢如2024年11 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學「數字新聞業與新聞學」論壇暨《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佈會在浙江杭州舉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的3
百度「AI守護官」獲2025愛迪生獎,86%識別準確率捍衛全球生物多樣性 - 天天要聞

百度「AI守護官」獲2025愛迪生獎,86%識別準確率捍衛全球生物多樣性

4月3日——被譽為「科技界奧斯卡」的愛迪生獎揭曉,百度與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聯合開發的「瀕危物種AI守護官2.0」從全球數千項頂尖創新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2025愛迪生最佳新產品獎銀獎。據了解,愛迪生獎創立於1987年,以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命名,致力於表彰重塑行業格局、推動人類進步的突破性創新,被譽為「科...
美股暴跌,我們研究了如何用加農炮把特朗普發射到太陽上 - 天天要聞

美股暴跌,我們研究了如何用加農炮把特朗普發射到太陽上

當地時間4月3日,由於特朗普宣布美國將對所有貿易夥伴全面徵收關稅的計劃,美國股市收盤暴跌,三大股指均刷新近5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紀錄。股災降臨,不少網友都翻出了據說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5年競選期間發過的一條推特:「如果有一天道瓊斯指數單日狂跌超過1000點,那當時的總統就應該被裝進加農炮里,以極快的速度被射向...
肯雅古老森林中發現新的極度瀕危鱂魚物種 - 天天要聞

肯雅古老森林中發現新的極度瀕危鱂魚物種

《Zootaxa》雜誌正式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鱂魚,Nothobranchius sylvaticus 。這種魚屬於極度瀕危物種,在 2017 年和 2018 年的實地考察中,研究人員在肯雅東南部的一片古老森林中採集了這種魚的樣本。
比鄰星的劇烈耀斑可能危及附近行星上的生命 - 天天要聞

比鄰星的劇烈耀斑可能危及附近行星上的生命

利用ALMA,天文學家發現比鄰星經常產生高能毫米波長耀斑,這可能會顯著改變或剝離其宜居帶行星的大氣層。比鄰星距離我們僅四光年多一點,是我們最近的恆星鄰居,也是一顆高度活躍的 M 矮星。藝術家對比鄰星恆星耀斑的概念圖。圖片來源:NSF/A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