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 從「點水成油」到「熟蛋返生」,與偽科學至少還要斗100年

2021年05月07日21:24:05 科學 1399

近日,一篇名為《熟雞蛋變成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實驗報告》的論文在網上持續引發關注。據悉,「熟蛋返生」論文作者郭萍已辭職,涉事培訓學校被停業整改,刊發「熟蛋返生孵小雞」論文的《寫真地理》雜誌亦停刊整頓處理。

其實,早在三四十年前,一些披着科學外衣的偽科學「神操作」就輪番登場,上演了一出出荒誕鬧劇。

「熟蛋返生孵小雞」讓人聯想到當年「打雞血」的公案,就由此談起。「打雞血」,現在常用於形容情緒異常興奮的狂熱狀態,卻曾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偽科學保健療法,即將雞血注射在皮下肌肉,發明者宣稱液體蛋白進入人體所引起的免疫反應,對諸多疾病有療效。雞血療法,在1967年至1968年風行一時,許多城市醫院門診出現人們抱着公雞排隊打雞血的奇觀。

「特異功能」進入大眾視野,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發現的「耳朵識字」,在1980年,全國至少有68家報紙和刊物宣傳了「耳朵認字」,新聞電影製片廠還拍攝了影片《你信不信?》,介紹了全國十一位「具有特異功能的人」,該影片在電視台播映,影響很大。

也是在這一年,遼寧本溪桓仁鉛礦的推煤工人張寶勝,靠着「鼻子認字」的魔術,被遼寧本溪市科協「發現」,正式出山。1982年,張寶勝被召進北京,次年6月,被正式調入國防科委下屬的507研究所,號稱是「中國超人」。

頭條 | 從「點水成油」到「熟蛋返生」,與偽科學至少還要斗100年 - 天天要聞

張寶勝

1984年,媒體刊文宣傳嚴某,稱之為「神醫」,說他可以釋放「外氣」,通過遙控的方式為病人治病,包治截癱癌症,能在幾分鐘之內讓癱瘓多年的病人站起來。能向2000公里外發功、改變分子結構,甚至撲滅了大興安嶺大火。嚴某稱「與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在橫跨高能物理基礎化學、生物科學、遺傳工程等重要學科領域內,縱涉宏觀物質運動、微觀分子、粒子結構,成功地進行了幾十項重大科學實驗。其中每一項都能引起現代科技革命」。

1984年3月,哈爾濱司機王洪成宣布發明「水變油」,號稱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王洪成對外宣稱,他研發出了一種特殊的母液,只要將母液按照1比100000的比例放入水中混合後,即可製成「水基燃料」。這種母液後來也稱作「洪成基液」,他自稱是一種水基燃料的膨化劑,一點就燃,熱值比普通的柴油汽油高,成本很低,因為由水直接轉化為油,燃燒後對環境沒有污染,具有一定的環保意義。要在四分之三的水中加進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進少量配置的「洪成基液」(或稱「水基燃料膨化劑」)就可以變成「水基燃料」,一點即燃,熱值高於普通汽油、柴油,且無污染,成本極低。王洪成在各地以表演方式推廣「水變油」,日漸成名。

頭條 | 從「點水成油」到「熟蛋返生」,與偽科學至少還要斗100年 - 天天要聞

1986年,做過工人、當過話劇團演員的張香玉,從青海來到北京,推廣「自然中心功」,此功號稱能看透人體,可與萬物對話,張香玉自稱依賴此功見過玉皇大帝和觀音菩薩。約在1988年,她被「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聘為「特約會員」,隨即成立了「自然中心功研究所」,開始「萬人授功」課程的商業運作。

頭條 | 從「點水成油」到「熟蛋返生」,與偽科學至少還要斗100年 - 天天要聞

一時間,各類大師紛紛出山,社會參與宣傳炒作。

與此同時,思想界、科學界、新聞界有識之士也在質疑和批判。

科技日報》旗幟鮮明地對「特異功能」現象提出質疑,提出要以科學為準繩、以反覆實驗為檢驗,站在了反偽科學鬥爭的前列。1988年3月,應科技日報社之邀,由美國加拿大科學家和世界著名魔術師組成的「異常現象科學調查委員會」一行6人來到北京。這個國際性的教育組織,20多年來已對世界各地的超自然現象、超感官能力、意念致動,以及不明飛行物、占星術、尼斯湖怪、百慕大三角之謎等都作過認真考察,還未發現一例真實的、經得起科學檢驗的「超常現象」。

「異常現象科學調查委員會」來到中國以後,從北京到西安再到上海,考察團考察的所有「特異人」的功能全失敗了,著名魔術師詹姆斯·蘭迪很快看穿了這些低級小魔術,於是他拿出1萬美元支票,說誰能在他面前表演超自然功能,支票就獎給誰。當時大師如雲,卻無一人應戰。

1988年7月19日,《科技日報》發表「對於聲稱異常現象科學調查委員會」考察團成員庫爾茨和肯特列·弗萊茲爾在中國考察時的演講,指出:迄今為止,「超感官能力」還未在實驗室得到證實,而在這一領域一直存在的問題是弄虛作假和欺騙。7月23日,《科技日報》發表「對於聲稱異常現象科學調查委員會」成員、心理學家阿爾考克關於《人們為什麼會相信?》的報告,同時發表的還有介紹魔術師蘭迪的文章和科技日報記者采寫的報道《以科學的態度探索未知》。

上世紀80年代,社會生活中關於特異功能和特異現象的爭論一直在繼續。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此後的評論言簡意賅:科學不特異,特異非科學。

上世紀90年代初,特異現象又一次捲土重來,形成熱潮。知名作家的大氣功師》《生命特異現象考察》等書籍暢銷一時,文中宣稱氣功大師陳雲林可以透視檢查衛星火箭的內部,對衛星火箭發射成敗進行預測。一些大師還宣稱可以對奧運會申辦是否成功進行預測和施以能量,可以對海灣戰爭局勢乃至香港「九七回歸」局勢進行預測。

王洪成的「水變油」以表演作誘餌,大規模生產為幌子,與多家企業合作,詐騙金額已不下4億元人民幣,使多家企業損失慘重。

面對各種偽科學甚囂塵上,新聞界、科學界的有識之士聯手站在維護科學尊嚴鬥爭的前列,在1995年夏季打出組合拳。1995年5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把破除迷信的宣傳提到議事日程》,6月下旬《科技日報》連續發表《迷信圖書為何充斥市場》等有關科普內容的系列調查,7月24日,《光明日報》發表《旗幟鮮明地反對迷信》,7月26日,《工人日報》在頭版刊發《科學殿堂不容玷污》等一整版文章,隨後,又在頭版連續發表了《堅決反對偽科學》《賽先生,不能沉默》等五篇評論員文章。

1995年,第6期《中國青年》發表文章《向偽科學宣戰》,隨後《天津日報》發表《要拜,就拜賽先生》,《文匯報》發表《賽先生任重而道遠》。新聞界擔起了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于光遠、龔育之周光召朱光亞王大珩、鄒承魯、潘家錚、庄逢甘等一批科學界的學者,旗幟鮮明地呼籲:捍衛科學尊嚴、科學精神、科學良心。科學家認為,捍衛科學尊嚴、破除愚昧迷信是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許多年過去了,期間又出現過舞蛇弄怪的大師王林,被眾多明星、大佬、富賈乃至地方領導簇擁膜拜。

……

于光遠先生當年將他的散文隨筆自選集定名為《對偽科學至少還要斗100年》。

正如魯迅先生所預言:「戰鬥正未有窮期,老譜將不斷地襲用。」

讓我們重讀一下1915年《青年》雜誌的發刊詞:「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凡此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為科學。夫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較之想像武斷之所為,其步度誠緩,然其步步皆踏實地,不若幻想突飛者之終無寸進也。宇宙間之事理無窮,科學領土內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廣闊」。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孫偉林

編輯:吳桐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眾號ID:kepuing>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裏,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着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着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 天天要聞

著名情報學家冷伏海逝世,享年62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方面獲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圖書館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保密戰略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市海淀區第十七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 天天要聞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與中國電信共同組建的海南數據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這都會好奇這家公司是幹什麼的?中國電信又有什麼大動作了嗎?下面我們就展開來聊聊吧,僅供參考哦!解決行業痛點。以往的中小企業想用現實數據來優化生產流程,卻面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