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了不起的她 | 畢利軍:做健康守護者,與結核病不懈抗爭二十餘載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每一個都是女漢子!」在廣州實驗室研究員畢利軍看來,作為女性科技工作者,困難是用來克服的,不是用來抱怨的,「硬骨頭」是用來啃的,只有專心致志把科技中的「硬骨頭」啃下來,才能在該領域有所突破。

在過去二十多年裡,畢利軍一直與結核桿菌抗爭,潛心科研攻關,為攻克結核病領域科學難題而創新,為科研成果應用推廣惠及人民而創業,將最美好的青春投入結核病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巾幗力量。

「科技報國」的使命感鞭策着她勇攀科技高峰

人類與結核病鬥爭的過程是漫長且艱難的,結核桿菌生長慢,易感染,是公認最難以研究和防治的病症之一。近20年來,中國結核病的發病率下降了42%,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這離不開無數人的默默努力和付出,畢利軍正是其中之一。

「科技報國」四個字,如同深深刻進畢利軍的骨髓里,鞭策着她不斷突破自我。20多年前,為解決中國結核病科學突破和成果轉化難題,畢利軍毅然回國。從2000年開始,畢利軍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開展結核桿菌耐葯、致病機理研究。她花了整整23年,率領團隊打了結核病領域的3場關鍵戰役——基因戰、蛋白戰、轉化戰。其自主研發的多項成果廣泛臨床應用並打破國際壟斷。同時,通過創新,她還探索出多維一體的結核病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科學普及的有效機制。

由於其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貢獻突出,這些年來,畢利軍斬獲不少殊榮。2022年,畢利軍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其本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所帶團隊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引進創新創業團隊。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女性科技人才數量不斷增長,僅廣州女性科技人員就已超10萬人。眾多女科技工作者在信息科技、醫療設備研發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為科技界、醫療界培養人才貢獻巾幗力量

作為科技工作者,畢利軍經常忙於工作。她坦言,儘管她常常無法陪伴孩子,但她認為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樣,同樣可以給予他們正能量的引領。讓畢利軍欣慰的是,女兒能夠理解她。「這個發展的時代給了她機會,她不僅要運用好自己的科研成果,做好轉化運用,還要為國家培養人才,指導、幫助年輕人也做到這些她所嚮往、期待的事情。」女兒曾在作文《生逢其時》里寫道。

2021年5月,鍾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實驗室在生物島揭牌,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防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2022年,畢利軍來到廣州,成為廣州實驗室的研究員。

「我覺得廣州科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於高質量人才的發展。」畢利軍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通過10年時間,要為科技界、醫療界培養1萬名戰略型創新複合人才。她還積極倡導在廣州打造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專家智庫和科普基地,以推動行業高質量快速發展。同時,畢利軍將全力促進所在領域自下而上科普工作,為科技界、醫療界培養人才貢獻巾幗力量。

20多年來,不管是科研,還是創業,要把事情做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永不言敗的激情,畢利軍這份不滅的激情源於其宏大的「健康中國夢」和科技強國的使命感。她以實際行動闡釋「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精神,將最美好的青春投入結核病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事業,將科學研究、科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抗結核病公益性事業相結合,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將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不悔此生。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黎慧瑩

圖/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