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直擊!17歲心肌炎陽性患者的一夜

作 者丨季媛媛

編 輯丨朱萍

圖 源丨圖蟲

隨着各地感染高峰陸續到來,不少城市開始面臨重症高峰挑戰。

特別是在不斷增加的發熱門診急診和重症收治壓力下,各地醫護人員始終堅守陣地持續負重前行。

近日,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感染病科主任醫師、南京大學病毒與感染病研究所所長吳超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從南京鼓樓醫院的情況來看,半個月內醫護人員減員70%-80%,很多醫生帶病工作,沒退燒就趕回了一線。目前醫院的急診、發熱門診、重症病房已經飽和,承受能力到達極限。

「經過三年的抗疫,醫院、醫生們已經身經百戰、可以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毫不懷疑地可以迎接最大挑戰,並能針對特殊人群做好科學的、規範的救治。」吳超教授說。

眼下,這些最普通的醫務人員,他們日夜前行,守望相助,共同構築起了城市最堅強的戰疫「堡壘」。

17歲心肌炎陽性患者轉危為安

夜幕降臨,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發熱門診,不少醫護人員剛轉陰就回到戰場,投入到發熱門診夜間的戰「疫」中。最近這裡的發熱門診患者激增20倍。緊張的患者、焦急的家屬、忙碌的醫護人員,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最近,讓行政總值班人員楊秋映感受頗深的一個病例是在一天晚上9:00,在醫院預檢分診處,楊秋映發現一位17歲的男孩手捂着胸口,呼吸困難,男孩子高高大大看上去很壯實,但此時已經躺在等候的椅子上無法站立。結合患者癥狀和醫院的新冠救治知識培訓,楊秋映敏感地意識到患者情況危急,可能出現嚴重的疾病併發症,遂緊急找到當晚值班的發熱急診李鴻波醫生評估。

21:10,李鴻波醫生從繁忙的發熱急診治療中騰出手來,在快速評估患者癥狀、了解病情後,決定緊急收治患者。經完善輔助檢查後發現,患者各項指標異常:新冠陽性、心率135次/分、呼吸40次/分、血壓90mmHg/57mmHg、肌鈣蛋白50000多μg/L、腦鈉肽40000多、肝腎功能損傷、低鈉高鉀……李鴻波醫生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患者情況危急,需要心臟中心專家會診。

23:19,心內科白書玲醫生根據「心臟射血分數(EF值)僅為30%、心包積液」的超聲檢查結果,診斷患者為暴發性心肌炎,且病情危重,隨時可能出現致死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在診室內,患者病情持續惡化,血壓血氧等指標明顯降低,白書玲醫生給予持續升壓藥物及高流量吸氧,同時協助團隊幫助患者轉入ICU治療,給予重症監護和生命支持。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每天眾多的發熱患者中,有不少人入院時已處於危急重癥狀態。他們當中有老人小孩,也有青壯年。危重症患者就診通道暢通在救治過程中異常關鍵。醫護團隊的持續對症治療和緊急搶救下,成功為患者把握住了救治的黃金窗口。

現在患者還在重症監護室,但情況已經穩定。患者媽媽說:「能提前進入發熱門診是我們的萬幸,不然孩子很可能就沒了,感謝醫生的及時收治!」

事後,據白書玲醫生介紹,暴發性心肌炎是一種極其兇險的心血管急危重症,主要由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為啟動因素,進而引起嚴重的心臟事件,如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其起病特別急,短到幾個小時就能達到高峰。病死率較高,且以猝死為主。

「暴發性心肌炎是心肌炎中最為嚴重和特殊的類型,主要特點是起病急驟,病情進展極其迅速,患者會很快出現血流動力學異常以及嚴重心律失常,並可伴有呼吸衰竭和肝腎功能衰竭,早期死亡率極高。正因為如此,該病一直是心臟科醫生最為棘手的問題。即便在醫療資源更為充足的國家,其早期死亡率仍超過50%。」白書玲表示,此次順利轉運患者,得益於醫護團隊的高效配合,做到了早識別、早診斷、早預判、快轉運,抓住了寶貴的搶救窗口期。

專家提醒,暴發性心肌炎的早期癥狀與感染新冠病毒或流感十分相似。比如三者都可能出現頭疼、發燒、咳嗽、畏寒或鼻塞、肌肉痛等癥狀。如果感染新冠病毒或流感的患者出現了喘氣費力、胸悶、心悸、胸口有輕微疼痛,這是在提醒疾病已經累及到心臟了。如果出現了更嚴重的癥狀,如昏厥、大汗淋漓、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等,就要立即前往醫院就醫。

糖尿病碰上新冠

隨着感染高峰的逼近,急診、發熱哨點、兒科、全科等已經人滿為患,住院部也趨於飽和,經歷着醫護人手短缺和患者量激增的雙重考驗。更嚴峻的是日漸增多的高危患者,除了7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以外,另一個人群也同樣不容忽視,那就是有糖尿病史的患者。

近日,上海嘉會國際醫院急診科就收治了這樣一位I級患者。入院時患者已處於昏迷狀態,被立刻送入復蘇室搶救。當時患者已血壓休克(Bp71/40mmHg),末梢血糖過高已測不出來,血氣分析顯示嚴重代謝性酸中毒(PH 6.89)和重度高鉀血症(6.8mmol/l),靜脈血糖超過50mmol/L。

家屬反饋患者已75歲,有多年糖尿病史和高血壓,血糖控制不佳,平日主要依靠胰島素注射配合口服降糖葯治療。感染新冠後,患者出現發熱、食慾不佳,進食少的癥狀,家用血糖儀已無法測出血糖,增加胰島素劑量的效果也不佳。感染2日後,患者出現嘔吐、腹瀉1天後,次日家屬發現其意識不清後送至醫院,情況萬分危急。急診科江醫生一邊請ICU和內分泌科龐醫生前來會診,一邊和超聲科借調監測設備,同時和急診醫護團隊準備深靜脈擴容補液,爭取儘快平穩患者的生命體征,以便後續能夠完善CT檢查

ICU和內分泌科的醫生迅速抵達急診。經會診後,該患者被診斷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昏迷,嚴重脫水、嚴重高鉀血症、無尿、腎功能不全。急診立刻通過去甲腎上腺素升血壓,同步進行補液擴容降血鉀、小劑量胰島素降血糖、糾酸、抗感染、導尿等一系列治療,DKA糾正血糖控制至安全範圍後,患者終於意識清醒了。考慮到患者仍存在肺部感染、心肌酶升高、心功能不全等問題,院內將其收入ICU病房繼續治療,目前已順利轉至住院部。

據嘉會醫療內分泌科龐璨醫生介紹,一項匯總分析研究表明,糖尿病可能會明顯惡化新冠肺炎的臨床病程。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 糖尿病患者嚴重新冠肺炎的幾率增加約2倍, 死亡的幾率增加約2倍。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存在有潛在慢性炎症,這與胰島素抵抗相關。同時,糖尿病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肥胖、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等其他慢性疾病,這也可能加重了預後不良。雖然機制尚未明確,但在已有慢性炎症的基礎上,伴隨着對新冠感染的炎症反應增強和病毒載量的增加,就可能會導致出現極端的全身免疫反應,促使病情加重。

有基礎病的老年患者始終是新冠疫情中最脆弱的人群,急診科江少偉醫生也遇到了多例糖尿病相關的危重症患者。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滲綜合征(HHS),是糖尿病的兩個重要的急性併發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種常見的、潛在致命的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由相對胰島素缺乏引起,在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見。在已有糖尿病的患者中,DKA可能是嚴重新冠肺炎的常見併發症,也是預後不良的標誌。研究表明,新冠會誘發糖尿病的嚴重表現,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滲性高血糖狀態(HHS)。危重症新冠患者可能出現重度胰島素抵抗,而且新冠緩解後胰島素抵抗可能迅速改善。此外,部分住院患者也容易出現長期重度低血糖。

因此感染新冠後,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無論年齡,都需要積極預防低血糖、嚴重高血糖和DKA。

專家提醒,一方面,做好血糖監測。感染新冠時血糖能會出現波動,這時需要增加血糖監測的頻次,包括空腹、三餐後2小時及睡前等時間點的指末血糖。無癥狀感染或癥狀較輕的糖友,如果血糖控制平穩可選擇居家隔離。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作息規律,避免焦慮,確保合理營養膳食,因地制宜室內運動,同時加強自我血糖監測。如出現高熱不退、血糖持續升高甚至家用血糖儀無法測出,嘔吐、腹瀉、呼吸困難、氣短等病情加重的表現需及時至醫療機構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另一方面,規範使用降糖藥物。新冠感染期間更需要規律使用降糖藥物。堅持用藥,不可隨意更改藥物或停葯,尤其是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切勿隨意停用胰島素,如果出現胃腸道癥狀,不能正常進食,需及時根據血糖情況增減藥物,或者及時就醫尋求治療方案的調整。此外,大部分止咳的液體製劑含有糖分,可能對血糖產生一定影響,建議開具不含糖分的止咳製劑。為了保持補充水分,應根據需要每1-2小時攝入8盎司(約250mL)無碳水化合物的液體(如水、肉湯),以補充排尿和不顯性失水丟失的水分。

總而言之,對於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才可能有助於減輕COVID-19的嚴重程度。居家期間也要制定科學的飲食和運動計劃並堅持按計劃執行,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這樣才能確保安全度「疫」。

E N D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余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