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心臟治療有哪些新理念?支架還放嗎?看看精準醫療什麼樣

在中華醫學會24次全國心血管年會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對未來10年心血管介入診療的新進展做了展望。

首先,葛院士提出了泛血管理念革新。

在以前的治療理念里,總是存在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其實,人的血管是一個整體,不論是心血管、腦血管、外周血管等,都屬於血管,隨着年齡的增加,各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存在,會逐漸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在這個共同的病理特徵下,發生在心、腦、腎、外周等不同部位,就出現相應的損害。

廣義的泛血管還指小血管、微血管、靜脈以及腫瘤、糖尿病免疫等。

當泛血管遇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感染、遺傳、肥胖、免疫因素等這些危險因素,就會出現相應的病變。

因此,作為人的整體,就需要關注泛血管問題。把所有與血管有關的疾病,看做一個整體來預防和治療。就要從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髮展的過程加以阻止,預防血管疾病的發生。

比如從年輕時開始,當人他血管還處於富有彈性、比較健康的時候起,到逐漸出現脂質條紋的出現、纖維斑塊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出現、直到斑塊破裂、裂隙或者血栓形成。這一系列的演變過程,都和心血管危險因素息息相關。要做好綜合的評估。

第二,重視殘餘風險控制。

有的患者雖然也在按照醫生的要求吃藥,但就是效果不好,心臟支架治療後,沒過多久就又堵塞了。啥原因呢?有人說是「斑塊體質」,就像有的人是「結石體質」一樣。

其實,有深層次的原因沒有控制好。就是您所接受的治療,沒有達到醫生的要求。不論是藥物沒有吃到位,或者是藥物選擇不當,還是生活方式控制不佳等,總之,沒有達標,存在殘餘的風險。

目前所知道的有2個殘餘風險。一個是殘餘膽固醇風險,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沒有控制到1.8mmol/L以下。另一個就是殘餘炎症風險,化驗檢查的超敏C反應蛋白大於等於2mg/L。

對於第一個膽固醇殘餘風險,要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的越低越好。如果不能達標,可以聯合膽固醇吸收抑製劑依折麥布,或者使用「血脂疫苗」的PCSK-9抑製劑來進一步降低風險。

對於殘餘炎症的風險,可通過積極控制炎症反應,選擇強效他汀類藥物、嚴格控制吸煙等減少血管內皮的炎症反應來實現。

第三,冠脈介入治療進入「無植入時代」。

這是冠脈介入治療的第四次革命。主要得益於2個技術的發展:完全可降解藥物支架(BRS)和藥物塗層球囊(DCB)。

雖然在過去的研究中,完全可降解藥物支架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可以代表未來的趨勢。目前首例完全可降解藥物支架隨訪5年,發現其支架已經完全降解,患者的預後良好

當然存在的問題也會逐漸得到改進:主要包括支架的支撐力、支架的通過性、支架的可視性、支架的斷裂、病變的使用範圍等。

藥物塗層球囊的應用也越來越成熟。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來越低。

第四、冠脈介入治療進入精準化時代。

既往支架的植入主要根據血管狹窄的影像學資料,是以單純血管狹窄的程度來決定是否植入支架,但隨着冠脈內功能學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冠脈介入領域正在邁向精準化時代。

通過血管內超聲技術,血流儲備分數FFR等技術的發展,能夠幫助臨床醫生更加精準地明確哪些病變需要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