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庄輝出生於浙江奉化一個普通家庭。1961年,他從莫斯科第一醫學院畢業,懷揣「為祖國人民健康奮鬥」的信念回到祖國,開啟了長達六十餘年的醫學科研之路。
初到中山醫學院任教,庄輝便親眼目睹了肝炎在國內廣泛流行,卻缺乏有效診治手段的嚴峻現實。不少患者因誤診錯過最佳治療期,農村地區更因簡陋輸血條件而頻頻出現交叉感染,令人痛心。這些場景深深觸動了他,也悄然埋下了他投身肝病防治事業的決心。
20世紀80年代,庄輝三次前往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立傳染病參比實驗室研修。面對國外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充足的資源,他卻堅定選擇回國。「中國的肝病問題,必須由中國科學家來解決。」這句樸素的話語,成了他畢生的信條。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庄輝帶領團隊在簡陋實驗室日夜鏖戰,大年初一仍騎着那輛舊單車穿梭於校園,為攻克病毒性肝炎的難題爭分奪秒。
1986年,新疆爆發原因不明的肝炎疫情。庄輝臨危受命,帶隊奔赴疫區。在和田、喀什,他頂着40多度的高溫走村串戶,白天入戶採樣,夜晚在臨時實驗室分析數據。連續72小時未曾合眼,他靠咖啡提神,堅持一頁頁翻閱病例,一張張篩查電鏡圖像。
某個凌晨,實驗室突遇停電,庄輝舉着手電筒完成關鍵步驟,最終從患者糞便中捕捉到清晰的病毒顆粒影像。正是這張電鏡圖,讓他首次確認了戊型肝炎病毒及其經污染水源傳播的路徑。
這一發現平息了疫情,也讓中國在全球戊肝研究中站上了領先位置。而庄輝團隊研發的診斷試劑將戊肝檢出率從不足10%提升至95%以上,並獲得國家新葯證書。
1985年,河北固安縣爆發一場源頭不明的群體性肝炎。庄輝帶隊實地調查,最終查明禍根:單采血漿過程中設備共用,導致丙型肝炎傳播。他據理力爭,推動將丙肝篩查納入獻血標準,為《獻血法》頒佈奠定基礎。1998年,該法出台,輸血後丙肝感染率從30%驟降至不足1%,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2000年,庄輝聯合全國50位專家聯名致信國務院,倡議為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他用紮實的數據寫道:「每投入1元疫苗費用,可節省未來100元治療支出。」建議被採納後,中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感染率從9.67%降至0.3%,8000多萬兒童因此免於感染。
2020年,庄輝又主導制定阻斷乙肝母嬰傳播新策略,使新生兒感染率進一步壓至0.1%,達到全球最低水平。
在科研之外,庄輝更是政策推動的先行者。面對乙肝藥物替諾福韋酯月均1470元的高價,他連續多年向國家衛健委遞交建議,最終促成2016年醫保談判,將葯價降至490元,並納入醫保報銷目錄。一位農民工患者哽咽地說:「原來是攢錢等死,現在每月花頓飯錢就能活命。」
而在乙肝歧視最嚴重的年代,庄輝用科學為患者撐起尊嚴。他反覆強調:「乙肝不會通過共用餐具傳播。」並推動取消入學和就業體檢中的乙肝項目。曾有一名被公務員錄取的乙肝攜帶者寫信給他:「庄教授,您不僅救了我們的肝,更救了我們的心。」
在北大醫學部,庄輝既嚴謹又溫和。學生回憶:「他改論文連標點符號都不放過,但每次熬夜指導後,都會默默塞給我們一包餅乾。」
2011年,庄輝將獲得的6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用於設立青年教師基金,培養出包括王福生院士在內的一批肝病防治中堅力量。他常對學生說:「做研究就像破案,每一個數據背後,都是一個生命的密碼。」
2024年,庄輝提出「全民篩查+精準治療」新策略,推廣HBsAg、抗-HBc、抗-HBs三項指標聯合檢測,以實現早發現、早干預。他直言:「中國還有2800萬乙肝患者,僅10%接受治療,距離2030年全球消除肝炎的目標,還有很遠的路。」但庄輝始終相信,隨着國產仿製葯普及、AI輔助診療深入社區,「無肝炎的未來」終將實現。
如今,雖已年逾八旬,庄輝依然活躍在科研和學術一線。每周兩次,他堅持出現在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實驗室和會議室,參與課題討論,審閱數據報告。對於年輕醫生的提問,庄輝從不敷衍,哪怕是一個基礎的臨床指標變化,也會詳細講解背後的機制與可能的預警信號。
看着這位精神飽滿、邏輯嚴密的老教授,不少年輕醫生心中常生疑問:在幾十年肝病研究與防控的實踐中,庄教授總結出的「護肝之道」究竟是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庄輝從不藏私。在一場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高峰論壇上,他直言道:「其實想要控制肝病,最關鍵的不是吃藥,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臨床上很多患者以為單純依賴護肝葯就足夠了,甚至有人認為飲食越清淡越健康、早睡早起、每天堅持鍛煉等等,其實並不是這樣!比起這些常見的方法,我更建議大家注意這3個關鍵點,不花一分錢,就能讓肝臟保持光滑紅潤,從此遠離肝病的威脅!」
其實,真正保護肝臟的關鍵,並不在於盲目吃藥或刻意「清淡飲食」,而是在於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下面這3個不花錢卻極關鍵的生活習慣,往往比很多保健品、護肝葯更能決定肝臟的健康走向。
第一:控制「隱性過勞」,別讓肝臟成為長期加班的器官。
很多人以為,勞累只是肌肉疲憊,其實長期透支精力,對肝臟來說是巨大的慢性負擔。肝臟負責全身80%以上的代謝任務,包括分解毒素、代謝藥物、合成蛋白、調節血糖、儲存能量等,每一項都是「重體力活」。若日夜顛倒、熬夜加班、情緒緊張,就會讓肝臟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長期如此容易導致肝細胞功能減弱,甚至發生炎症。
所謂「隱性過勞」,不是靠感覺判斷,而是你明明躺着不動,肝臟卻一直「上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熬夜後第二天沒有精神,食慾下降,眼白微黃、尿色加深、口苦口乾,甚至莫名其妙的乏力,這些都可能是肝臟在報警。因此,規律作息、保持精神穩定,是對肝臟最大的保護。
第二:少碰「隱形酒精」與「肝毒性物質」,遠離肝損傷的慢刀子。
很多人談起護肝,第一反應是「戒酒」。這固然沒錯,但「酒精」並不只存在於酒中。許多食物和藥物中含有「隱形酒精」或對肝臟有潛在損害的成分。比如:部分中成藥含有酒精提取物,一些保健品、補品甚至飲料標榜滋補,但裏面成分複雜,可能含有對肝臟代謝系統不友好的物質。
此外,濫用止痛藥、抗生素、減肥藥、保肝片等,都可能對肝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毒性打擊,尤其是長期服用、多葯並用者,風險更高。對肝臟來說,任何「多餘的化學反應」都是負擔。因此,正確用藥、避免無指征進補,是預防藥物性肝損傷的底線。
第三:定期篩查「肝三項」,不要等到癥狀出來才行動。
肝病最隱匿的一點在於——大多數早期肝損傷、肝炎甚至肝硬化,幾乎無明顯癥狀。很多患者發現自己肝功能異常,往往已經是在體檢時「意外發現」。此時若是慢性乙肝、脂肪肝或早期肝纖維化,已經進入干預窗口期,若再拖延,則可能逐漸走向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最簡單有效的做法就是:每年至少一次肝功能+乙肝三項(HBsAg、抗-HBs、抗-HBc)聯合篩查。尤其是有以下人群:曾輸血史、家族中有乙肝患者、頻繁飲酒者、服用慢性藥物者、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建議將肝功能篩查納入年度常規體檢。
此外,對於乙肝攜帶者,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規範用藥,堅持隨訪,可大大降低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而對非乙肝人群,接種乙肝疫苗,建立免疫屏障,依然是預防的首選策略。
結語:護肝不是靠吃保健品、喝綠豆湯、吃點「清補」就能解決的,而是要從生活的底層習慣中一點點糾正。讓肝臟不加班、不中毒、不拖延檢查,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肝」。如果你做到了這三點,哪怕沒有吃一片護肝葯,你的肝,也會比大多數人更健康。
資料來源:
[1]周禮佳.慢性肝病患者感染的預防和護理方法[J].中國全科醫學,2023,26(35):4488.
[2]李紅艷.酒精性肝病:了解和預防[J].肝博士,2023,(05):42-43.
[3]閻麗娟.保衛肝臟健康生活[N].山西科技報,2023-06-15(A05).
(《紀實:86歲庄輝院士,研究肝病50年,分享3個護肝秘訣,值得學習》一文情節稍有潤色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均為網圖,人名均為化名,配合敘事;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