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9日「國際護胃日」。胃,是個很多人關心的器官。胃疼、反酸、噁心……這些常見的不適,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吃壞了」「沒吃飽」「吃太多」。
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真正讓你「胃不舒服」的,可能不是飯桌上的東西,而可能是情緒、壓力?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逐漸揭示了我們的大腦和腸道之間,確實存在一條神秘的「隱形通道」,它讓情緒波動影響胃的功能,也讓胃的不適反過來擾亂情緒。那麼這條連接大腦與腸胃的通道,究竟是如何運作的?為何一次情緒波動就能影響到我們的胃?
胃和大腦之間
存在着一條「隱形通道」
胃真的能「聽得見」我們的情緒。
2011年發表於《自然評論-神經科學》的一篇綜述,總結了大腦和胃之間有一條雙向通信通道,被稱為「腸–腦軸」,它的核心構成包括:大腦的情緒調控中樞、腸神經系統(被稱為「第二大腦」)、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與副交感)、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以及腸道激素和微生物代謝產物。
在這套系統中,胃和大腦之間的聯繫可謂密切無間。情緒波動,比如壓力、焦慮或憤怒,會激活大腦的杏仁核、前額葉皮質等區域,這些區域通過交感神經和hpa軸迅速將「情緒信號」傳導到胃部,引起一系列變化,比如胃酸分泌、胃腸蠕動的加快或減緩、括約肌張力變化等。
更有趣的是,信息並不是單向傳遞的,胃也會「回話」。一篇基於跨學科的大量研究成果的綜述指出,胃裡的感受器和腸神經系統能感知化學物質、壓力、疼痛等信息,然後通過迷走神經將這些信號反饋到大腦。這種「上行通道」會影響人的情緒狀態、警覺水平,甚至決策和記憶。
例如,研究發現,來自腸道的信號會被傳送至大腦中與情緒、動機和決策相關的區域,如前腦島、前扣帶回、眶額皮質等,從而調節個體的感受和行為傾向。
這種雙向通道解釋了很多常見現象:壓力大會胃痛、心煩意亂時食欲不振、情緒低落時容易便秘,甚至「靠肚子感覺做決定」的直覺反應,其實也可能是腸–腦通信在發揮作用。
總的來說,大腦和胃之間的這條通道就像一條雙向高速路,連接着大腦和腸道。當你感到情緒緊張時,大腦會通過神經信號把這些情緒「傳達」給胃,影響胃酸分泌、胃腸蠕動,甚至引發胃痛、反酸、腹瀉等不適。反過來,腸胃的狀態也會影響到情緒。比如當腸道菌群紊亂時,可能讓人情緒低落或焦慮。
簡單來說,你的情緒可以「傷胃」,胃不舒服也可能讓你「心情差」。
壓力下
胃真的會「變形」
當我們承受壓力時,大腦不會獨自受累,腸胃往往是最早「出鏡」的器官之一。別看它沉默寡言,一旦情緒緊張,胃真的會在身體里「變樣」。
愛爾蘭科克大學和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的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一篇專題綜述性論文,總結了急性與慢性心理應激對胃的影響:
1、胃酸分泌異常
在急性壓力下,大腦會釋放一類叫作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的物質,它能直接影響胃酸的分泌功能。這種紊亂可能導致有些人壓力大時胃酸過多,出現反酸、灼燒感,也可能讓另一些人分泌不足,影響消化。
2、胃蠕動功能的變化
壓力激活的交感神經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抑制乙酰膽鹼的釋放,從而削弱胃腸平滑肌的收縮力,讓胃「懶」下來。胃排空變慢,食物滯留更久,就容易覺得胃脹、消化不良。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還發現壓力會誘髮結腸的異常收縮,表現為排便頻率增多甚至腹瀉。
3、食慾受到影響
除了胃酸和蠕動,食慾也會受到壓力「操控」。在急性壓力下,部分人會出現「食慾喪失」,這是因為大腦優先啟動應激通路,抑制非緊急的攝食行為。而在慢性壓力狀態中,某些人則可能出現「情緒性進食」,因為壓力會影響腸–腦信號通路中的飢餓激素與獎勵機制,促使人通過進食緩解情緒。
4、胃腸道出現「結構性變化」
如果壓力是短暫的,身體還能自我調節;但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下,胃腸道會逐漸出現「結構性變化」,可能誘發胃呈現「內臟高敏感」狀態,在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出現胃痛、脹氣、噁心等不適。
一句話總結:情緒壓力並不是「氣你一下就完事兒了」,無論是突如其來的急性壓力,還是日積月累的慢性壓力,它都會通過複雜的神經和激素網絡,真實而持續地改變你的胃,從酸、動到餓,全方位「變形」。
如何保護我們的「情緒胃」?
既然情緒壓力真的會讓腸胃「受傷」,那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來保護這個容易被忽視的「情緒靶器官」呢?
第一步,是識別並正視壓力源,規律作息、保持適度運動和心理調節。管理壓力,不只是「想開點」,而是對腸胃健康的實質保護。
第二,增強對身體內部狀態的覺察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冥想、深呼吸訓練等方式提升這種身體覺察力,讓我們更早覺察到身體的「預警信號」。
第三,要照顧好腸道微生態。保持膳食均衡、攝入富含膳食纖維與發酵食物,有助於穩定菌群,從源頭「調節情緒」。
說到底,保護「情緒胃」,不僅僅是吃得健康,更是活得不焦慮。與其讓腸胃默默承壓,不如主動出手,為它減負。
胃從來不是獨立工作的,它既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也是你情緒的「受害者」。
當你焦慮、憤怒、委屈時,它比你更先感知到。所以,別再把胃病全怪在「吃錯東西」上了。有時候,它只是幫你承擔了心裏的「過量負擔」。
從今天起,學會照顧胃,也是在照顧你的情緒。別硬撐,也別忽視,那些藏在肚子里的壓力,也需要出口。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李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