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有些老人白天看着挺精神,一到晚上就睡不着,翻來覆去,明明很困,但腦子清醒得像白天一樣,閉上眼睛心裏還在想事。
有人說是年紀大了,睡得少,可真要說起來,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一天還是得睡夠6~7個小時才行。
少了,白天容易犯困,反應遲鈍,情緒煩躁不說,還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有些人睡不好不是因為身體痛,不是因為起夜多,而是心裏的事太多,腦子太「熱鬧」,這時候就要提防一種很容易被忽略的狀態:情緒性失眠。
這不是新鮮詞,但被很多人誤會了。有人一聽「情緒性」就覺得跟神經病沾邊,其實不然。
它不是精神病,不是抑鬱症、焦慮症,而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情緒+睡眠」交織出的狀態。
老年人這一類人,身體慢慢退化,情緒反而越來越敏感,哪怕是一件小事,也可能引發一整晚的輾轉反側。
比如跟兒女拌了幾句嘴,白天沒覺得啥,晚上越想越上頭,怎麼也睡不着。
又或者是白天看了個不順眼的新聞、街坊鄰里說了句不合心意的話,都能讓他們夜裡反覆回憶、腦子打轉。
醫生髮現,很多老年失眠患者,不是單純入睡困難,而是「帶着情緒入睡」。
這種情緒不一定是壞的,可能是焦慮、激動、煩躁、委屈,也可能是某種難以表達的內心壓力。
白天人多事多,還能分神,到了晚上人靜了,腦子卻越發活躍。
像是腦子裡有隻猴,一會跳這個想法,一會跳那個回憶,怎麼都停不下來。
這種狀態一旦形成,哪怕是輕度失眠,也很難靠吃點褪黑素解決。
很多人以為老年人失眠就是自然規律,但臨床上大量案例說明,越是「沒事」的失眠越要小心。
情緒性失眠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看不出來」,身體沒什麼病、也不喊痛、也不抽筋,但就是躺下睡不着。
醫生一開始也摸不着頭腦,直到用情緒評估量表一測,才發現這些人普遍有輕度情緒波動甚至長期壓抑情緒。
北京協和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就有過一個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的大數據分析,結果發現:持續三個月以上入睡困難的患者中,有61%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
而這些人中只有不到一成主動承認自己「有情緒問題」。
剩下的人都說「沒事啊,就是偶爾想事兒」,「年紀大了睡不着是正常」。
其實這種「正常」,是在把情緒病當作年齡病對待,結果就是病情悄悄拖成了長期失眠。
說到這兒,有一點特別容易被忽視,就是「夜間覺醒型」失眠。在老年人裡頭特別常見。
不是睡不着,而是睡著了兩三個小時突然醒了,醒了之後再也睡不回去,腦子開始想事,一想就是天亮。
這類人白天可能一點問題沒有,能聊、能走、能吃,但晚上一躺下,精神比誰都好。
這種現象有個名詞叫「高覺醒狀態」,是一種生理和心理混合造成的警覺機制。
簡單點說,身體睡著了,但腦子沒關機,一有點風吹草動,立馬醒。
這種狀態跟情緒性失眠關係很大。情緒波動會激活身體的應激系統,讓皮質醇這種激素釋放得比正常人多,而皮質醇是讓人清醒的。
正常人凌晨兩三點皮質醇是最低的,可這類人夜裡皮質醇反而升高,越睡越清醒。你說這不是氣人么?
本來該休息了,身體偏偏打雞血。這種生理狀態調不過來,哪怕吃再多安眠藥,效果也是治標不治本。
情緒性失眠還有一個表現是「睡眠焦慮」,就是越想着「我要早點睡」,越睡不着。
很多老人一到晚上八九點就開始緊張,心裏想着今晚能不能早點入睡,一躺下就開始盯着鐘錶,看着時間一點一點過,心跳也越來越快。
這種焦慮是典型的「對睡眠產生了心理壓力」,就像越想控制呼吸,越覺得喘不過氣。
醫生有時調侃說,這類人不是不能睡,是「太想睡」。越想,越睡不着。
有些人說,那是不是情緒性失眠的人都得看心理醫生?其實還真不完全是。情緒這東西,很多時候是「夾縫」產生的。
比方說退休後生活沒了目標、家裡冷清沒人說話、身體有點毛病又怕拖累家人、朋友一個個老去,自己開始有危機感。
這些感受說不出口,憋在心裏,白天還能笑,晚上就全都翻出來了。
這時候最有效的,不是上來就吃藥,而是「重新建立睡前情緒通道」。
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能帶着滿腦子思緒去睡覺,要給情緒一個「排水口」。
有的人靠散步,有的人靠寫點日記,有的人靠跟家人聊幾句,不管是哪種方式,只要能讓腦子「卸個壓」,就有助於睡眠系統恢復。
台灣成功大學有過一個研究,他們讓一群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為期8周的「睡前情緒疏導訓練」,每天睡前寫10分鐘情緒記錄。
結果這群人的入睡時間平均縮短了40分鐘,夜間醒來的次數也大大減少。
這個研究說明,不是非得吃藥才行,有時候「說出來」「寫出來」就能解決大半問題。
當然了,還有個細節不能忘,就是晚飯和睡前兩小時的生活節奏。
很多人晚上吃得太飽,吃完就看新聞、聊八卦、刷手機,這些行為都會加重大腦興奮度。
特別是電視里那種「負面新聞」,什麼車禍、詐騙、社會事件,情緒很容易被帶進去。
有人就因為看了個電視劇角色死了,難受了一晚上睡不着。聽起來誇張,其實特別常見。
醫生有個建議特別土,但特別管用:晚上9點之後別接收任何刺激性信息,給大腦一個「過渡區」,像讓發動機慢慢熄火一樣,不然就會熄不了火。
還有一點,情緒性失眠和「腸腦軸」關係也很大。
這個概念現在越來越火,說的是腸道菌群狀態和大腦情緒之間是雙向反饋的。
腸子不好,會影響情緒;情緒不好,也會影響腸子。
有研究發現,失眠患者普遍存在腸道菌群失衡現象,特別是雙歧桿菌和乳酸菌這類「情緒友好型菌群」顯著減少。
這種失衡會導致色氨酸代謝受阻,從而影響5-羥色胺合成,影響睡眠質量。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李曄堯.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中醫藥治療慢性失眠的現代研究進展,中華保健醫學雜誌,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