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少年因誤食鹼性清潔劑導致食管狹窄,連喝水都困難。所幸廣東醫生施展「移花接木」大法,用結腸「造」食管,徹底解決了小呂食道狹窄及進食問題。
一場「神操作」,結腸代替食管
16歲的廣西少年小呂(化姓)還是一名學生,3年前誤食鹼性清潔劑,導致食管黏膜嚴重燒傷。當時經洗胃等治療後還是逐漸出現了進食困難的現象,確診食管狹窄,最後連飲水都難,造成了小呂的身體日漸消瘦,精神疲倦,嚴重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及學習。
眼看他的身體每況愈下,這也成為了全家人的「心頭病」,寢食難安。家人帶着小呂四處求醫無果,最後慕名來到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
收治入院後,經過多次mtd多學科討論,以及十餘天的術前準備和身體調養,該院胸外科主任陳記財帶領團隊成功完成了一場堪稱「神操作」的手術——胸骨後結腸代食管術+空腸造口術,用結腸代替食管,徹底解決了小呂食道狹窄及進食問題。
這是一個跨越腹部、胸部、頸部的手術,手術複雜、創傷大、吻合口多、吻合口瘺風險大、技術要求高。所幸,這場高難度手術歷經兩個半小時,順利完成。
術後,小呂身體恢復良好,生活質量及營養狀況都得到了明顯改善,無明顯返流及口腔異味等不適。再次拿起湯勺喝粥時,小呂熱淚盈眶。他終於擺脫了無法進食的困擾,重燃生活希望。目前,小呂已恢復飲食,康復出院。
結腸代替食管,今後能普及嗎?
結腸如何代替食管?陳記財介紹,手術原理是截取一段帶有血管蒂的遊離結腸,將結腸經胸骨後路徑上提至頸部,上端與食管近端口縫合,下端與胃壁吻合,來替代損傷的食管。
「用結腸代食管的優點是結腸抗酸性強,與胃吻合後不易發生潰瘍。而且結腸血管血流量大,移植段結腸血運好。」陳記財表示,這樣處理後,術後生活質量明顯優於其他替代物。
該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林宇向記者介紹,食管病變切除後必須進行上消化道重建,方能維持生理進食功能,臨床常採用的代食管臟器是胃。只有對已經進行了胃切除或胃代食管失敗的病例,才會選擇用結腸、空腸或肌皮瓣來重建食管。
結腸代食管重建術(簡稱erc)有其特殊的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手術操作複雜、吻合口多、易污染和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高。一旦發生移植腸段缺血或淤血壞死,病死率極高,故該術式開展受阻。不過近20年來,隨着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提高,erc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用結腸來代替食管,今後能否普及?林宇表示,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適合用結腸來代替食管,erc也有相應的適應證和禁忌證。例如結腸器質性病變包括腫瘤或多發性潰瘍、結腸血管變異、 重度動脈硬化症、血液系病變、難以控制的糖尿病、結腸功能紊亂或長期便秘者等,都不能進行結腸代食管重建術。
文| 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查冠琳
圖| 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