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丁凱陽:仁心精術以制「敵」

2024年01月04日19:05:28 健康 1541

醫者丁凱陽:仁心精術以制「敵」 - 天天要聞

血液、淋巴是人體的衛士,組成了身體免疫系統的屏障。近年來,我國淋巴瘤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但幸運的是,有一群專門守護「人體衛士」的醫者。致敬中國醫生,南方人物周刊開啟「『淋』危不懼的中國醫者」人物專欄。他們的故事雖不同,卻有着同一種姿態——臨危不懼,從各自專業領域創新治療方案,守護生命,推動醫學進步。


學醫從醫三十餘年,丁凱陽一直在與「敵」搏鬥。對方不僅善於偽裝,愛各處埋伏,有時還會殺個「回馬槍」。為了盡全力戰勝它,丁凱陽數十年如一日,耗費大量時間了解它、研究它。

這個敵人的名字是「淋巴瘤」,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它也是近年來增速較快的惡性腫瘤之一[1]。

從1995年畢業於安徽醫科大學,到2006年在蘇州大學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阮長耿,再到成為安徽省腫瘤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丁凱陽既見證了中國淋巴瘤診治發展的速度,也總結出一套面對淋巴瘤的戰術,秘訣在於「快准穩」。

於是,為了診斷快速精準,身為醫學者的丁凱陽勤學苦練,嚴謹求實,把「學習當作一輩子的事」,積极參与各種案例分享。而想要達到治療階段的「穩」,作為管理者的丁凱陽則大力促進規範化治療和全程化管理,牽頭主辦患者教育活動,既「穩」患者狀態,也「穩」家屬心態。

然戰術精密,終歸是以術載道。醫者仁心,才是根本的戰勝之道。

醫者丁凱陽:仁心精術以制「敵」 - 天天要聞

▲安徽省腫瘤醫院血液腫瘤科丁凱陽主任。


醫者丁凱陽:仁心精術以制「敵」 - 天天要聞

勤學與求真

1990年,丁凱陽被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錄取,正式邁出了漫漫學醫路的第一步。

大學五年,臨床醫學專業涉及的課程數量繁多,除了理論知識,還需要大量實踐,大大小小的考試佔滿了日常生活。

課業壓力沉重,時有同學畏難生惰,但年輕的丁凱陽甘之如飴,每天除了上課,只要一有空閑時間,便到圖書館自習。醫學的世界剛剛向丁凱陽打開大門,他的好奇和興奮遠大於疲憊,「再苦再累,只要有收穫就值得」。

按照當時的學制,臨床醫學專業在課本理論知識學習以外,還有一年臨床實習學制。當丁凱陽走出課堂,真正走進醫院到每個科室輪轉鍛煉臨床能力時,他深切感受到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在實習階段,你可以真實地接觸病人,分析病例,每一個環節都提醒着,你是一個被別人需要的人。」苦學理論知識,為丁凱陽的從醫路奠定了基礎,而見習時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則讓他堅定了從醫之心。

1995年,大學畢業的丁凱陽被分配至安徽省立醫院(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真刀實槍的臨床工作,很快讓丁凱陽意識到理論知識與現實醫療條件的差距,彼時醫院的病理診斷水平普遍不高,不少「善於偽裝」的疾病易被誤診,早期癥狀不典型且有諸多亞型的淋巴瘤就是其中之一。

與此同時,醫學發展迅速,本科五年所學的基礎知識已經遠遠不夠。想要戰勝「敵人」,就得更加了解「敵人」,為了精進血液病方面的醫術,同時將更先進的科研成果應用於臨床,丁凱陽決定繼續深造。

2003年,丁凱陽順利考上蘇州大學血液學的博士,師從中國血液學的重要領軍人物、血栓與止血領域泰斗阮長耿。三年多的博士生涯里,丁凱陽主要進行血管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儘管院士的工作繁忙,但仍給丁凱陽提供了許多問題的關鍵性指導。

「阮院士非常看重求實二字。」丁凱陽回憶,在教學指導過程中,阮院士只要涉及數據,「都會派副手或是其他博士生,到實驗室,確認數據的真實性。」這種嚴謹求實的態度,對丁凱陽影響頗深,多年後丁凱陽亦成為眾多研究生的導師,發表了近30篇學術論文,並在2008年及2011年獲安徽省科學進步二等獎各1項。同事、學生或患者,凡和他多加接觸,都難以忘懷這位醫學學者嚴謹求實的特質。


醫者丁凱陽:仁心精術以制「敵」 - 天天要聞

嚴謹從醫

「以前很多病人,直至去世,都不知道自己得了淋巴瘤。」寥寥數語,卻字字無奈。

淋巴瘤癥狀多而雜,異質性強,全身都可能出現,且有上百種亞型分類。它的複雜性,決定了它確診的難度。

《2019年中國淋巴瘤患者生存狀況白皮書》顯示,在回收的4816份有效問卷里,43%的患者有過誤診經歷。

而十餘年前,誤診的概率更大。「當時最典型的就是惡性組織細胞病,如果按照現在的診療水平,能很快精準診斷出這是屬於淋巴網狀組織的一種惡性增殖性疾病,具有極高的隱患。但當時,對這種疾病的認知水平和病理診斷技術都不充分,很多人被誤診為神經性麻疹。」丁凱陽從醫初期曾接觸到不少誤診誤治的病例,這讓他不禁遺憾痛心,「如果診斷不嚴謹精準,就根本談不上治療。」

丁凱陽所在的安徽省腫瘤醫院(又名安徽省立醫院西區)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三級甲等專科腫瘤醫院,其血液腫瘤科是安徽省唯一的惡性淋巴瘤診斷治療的專科,許多患者慕名而來之前,大多已經輾轉過多所醫院,往往不知道該去哪個科室。而走錯科室、掛錯號,都會延誤腫瘤治療時機。

為了減少誤診率,丁凱陽以「謹」為先。除了不斷強調「確診淋巴瘤的金標準是病理診斷」,他十分看重與患者的溝通,「全面地接觸患者,首先是可以培養患者的信任,更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高診斷的精準率。」

但僅靠單科醫生問診是不夠的,過去的診療手段有限,且淋巴瘤往往需要多科室診療,患者常常得在不同科室之間輾轉就診。好在,轉變悄然發生。近十年來,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在許多醫院落地,有不少醫院也針對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成立了多學科診療組。

2015年,安徽省腫瘤醫院的血液腫瘤科成立了多發性骨髓瘤多學科診療組。時任血液腫瘤科副主任的丁凱陽為此感到欣喜,這一舉措使傳統的、個體式經驗性醫療模式轉變為多學科協作規範化決策模式,由此推動了規範化診治策略與合理化醫療資源整合配置。

簡而言之,這意味着淋巴瘤的精準診斷和規範治療水平提高,可以讓患者少走許多彎路。四年後,安徽省腫瘤醫院淋巴瘤全程化管理項目啟動,讓淋巴瘤的診治進一步規範化。

在這期間,從血液腫瘤科副主任到血液淋巴瘤/骨髓瘤亞專科主任,丁凱陽身上的職責也更重了,「既要管理,也要指導」,他必須放開視野,緊跟時代變化。

近幾年來,淋巴瘤的治療水平發展極快,有了很多最新的治療手段,而且幾乎每兩年就會出現一大批新葯。這既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挑戰——採用的治療方案不規範,選擇的藥物及療程安排不合理都會直接影響淋巴瘤的療效。

要進行怎樣的臨床研究,嘗試哪些創新療法,從經費和藥品管理方面來看應該使用哪些藥物,這些都是丁凱陽需要謹慎考慮,並和團隊、患者充分討論的問題。

以治療藥物為例。在淋巴瘤的規範化診療原則中,傳統化療依然是整個淋巴瘤領域的主要治療手段。患者雖然暫時對化療有效,但長期化療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負擔。而以BTK抑製劑為代表的靶向藥物的出現,極大地轉變了淋巴瘤治療模式,開啟了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等淋巴瘤的「無化療」治療時代,使得淋巴瘤能夠作為慢性病進行管理。

「像奧布替尼這一類的BTK抑製劑,最大的優勢在於能迅速控制疾病,同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尤其是以前患者需要到醫院住院接受化療,一旦出現感染、出血,需要在醫院進行處理,但使用BTK抑製劑則只需要在門診治療室口服即可。」

但畢竟是創新療法,丁凱陽不忘「嚴謹」二字,「目前BTK抑製劑需要持續用藥,我們也會擔心少數患者出現耐藥性,所以醫生要長期監測患者情況。」為了跟進患者的治療情況,促進醫患溝通,安徽省腫瘤醫院也為慢性淋巴瘤患者建了一個群。令丁凱陽欣慰的是,從患者反饋來看,「BTK抑製劑目前整體的應用效果都非常好」。


醫者丁凱陽:仁心精術以制「敵」 - 天天要聞

聚力排危

為了了解淋巴瘤這個「敵人」,丁凱陽勤於求學,為了更精準地判斷敵人動向,丁凱陽嚴謹求實。但想要戰勝敵人,很難憑一己之力。

「想要戰勝疾病,實際上需要醫生和患者同時面對。」過去數十年,接觸越多患者,丁凱陽越清楚患者教育的必要性,「醫生要想患者能配合臨床治療,首先得讓患者對你們共同的敵人有清晰認識。」

尤其是,淋巴瘤患者常有兩種心態,確診後畏難,想要放棄;治療後效果很好,就馬上放鬆警惕。還有許多低度惡性淋巴瘤患者並不需要住院治療,但患者惶恐不安,「我得了腫瘤,為什麼不給我治療?」

對此,為了減少科室醫護團隊反覆解釋的溝通成本,同時減輕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壓力,2016年起,丁凱陽每年定期牽頭安徽省腫瘤醫院血液淋巴瘤科開辦患者教育活動,在「世界淋巴瘤日」「腫瘤預防周」等特殊時間節點也會舉辦各種聯合義診、科普活動。

醫者丁凱陽:仁心精術以制「敵」 - 天天要聞

▲圖/丁凱陽主任提供。

「每次這種活動的參與患者都很多,經常是上百人。」為了讓患者教育活動生動有趣,丁凱陽每次都投入大量精力,了解患者所需,籌備學科資料,豐富活動形式。有時他和同事們也邀請患者分享親身經歷,每當患者們受到鼓勵潸然淚下,一向理性、剋制的丁凱陽也難免湧出自己熟悉的觸動感,「我是被需要的」。

堅持舉辦患者教育活動八年來,只要能空出時間,丁凱陽都親力親為,既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最新的診斷治療進展,也安撫他們,「淋巴瘤疾病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這麼可怕,要放鬆心態,積極對抗」。

為了能夠幫助更多地區,尤其是身處縣、鄉的淋巴瘤患者,除了與患者齊心,丁凱陽更是積極促進科室與其他醫院的同心協力。

安徽省腫瘤醫院血液腫瘤科牽頭組織了安徽省淋巴瘤診治進展省級繼教班,已連續舉辦多年,近年又舉辦了「淋巴瘤骨髓瘤診療進展」國家級繼教班,即便是在疫情期間,繼教班也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堅持了下來。

在丁凱陽看來,繼教班的意義在於,「促進血液學及相關科室專家進行學術交流,提高省內外各醫療機構對於淋巴瘤、骨髓瘤的診治水平、規範治療理念以及掌握最新的治療進展。」尤其是對於縣市級的醫院而言,更是需要這樣的專業知識培訓。

「僅從安徽省來看,光靠我們也是無法覆蓋到整個省的患者的。」所以儘管日常工作繁重,丁凱陽仍不吝惜自己時間,積极參与各類案例分享和同行交流互動,「發表相關的文章,組織這類繼續教育活動,還有去貧困縣義診,是為了讓更多醫生借鑒經驗,但最終還是為了患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醫患齊心,同行協力,向好的信號不斷出現。丁凱陽提及,相對於其他實體腫瘤,淋巴瘤近幾年的臨床治癒率已經大幅提升。

從邁進安徽醫科大學至今,悠悠三十餘載如白駒過隙,丁凱陽也早已從一腔熱情的醫學生,成長為一個精於術仁於心的專業醫者。

若要細數,他有諸多業內認可的頭銜: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學業分會淋巴細胞疾病學組委員、安徽省血液學分會候任主委、安徽省醫師協會血液學分會常委、安徽省淋巴瘤專科聯盟理事長……可他最看重的,仍然是「醫生」二字,「比起當專家,首先還是要當好醫生」。

要成為怎樣的醫生?三十年前,丁凱陽給出的答案是「高尚」,而三十年間,他以自己的勤勉求實書寫出了更豐富的答案,淋巴瘤固然狡猾危險,然而醫者仁心恆能勝之。

參考資料:

[1]生命時報微信.《淋巴瘤喜歡「喬裝改扮」,這2個年齡段是發病高峰》


(專題)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浙江最強醫院確定! - 天天要聞

浙江最強醫院確定!

在醫療領域,醫院的綜合實力和專科聲譽一直是患者和業界關注的焦點。作為國內權威的醫療評價機構,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每年都會發佈復旦版《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和《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為公眾提供權威、公正的醫院評價信息。
來「大姨媽」排出像肉一樣的血塊?別慌,多半與這一因素有關! - 天天要聞

來「大姨媽」排出像肉一樣的血塊?別慌,多半與這一因素有關!

月經是女性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月經的排血量、形狀、顏色都預示着女性的健康。但很多人可能只關注了月經是否準時到來這個問題,忽略了月經排出的東西,以為只要排出血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在月經期間排出一些像肉一樣的
頭髮白了,還能變黑?醫生的答案真的讓我意外…… - 天天要聞

頭髮白了,還能變黑?醫生的答案真的讓我意外……

哪怕只有幾根白頭髮在頭上也格外醒目中年人和一些「少白頭」青年人總會抱怨白頭髮對個人形象造成了影響不少人不禁會發問頭髮變白後還能再黑回來嗎?要簡單回答的話答案是能黑回來比如染髮雖然這確實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但畢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麼想要知道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