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顱手術,麻醉醫生需要關注的幾個點

2023年06月27日18:24:08 健康 1012

開顱手術,麻醉醫生需要關注的幾個點 - 天天要聞

血流動力學的管理

術中血壓的目標 — 顱骨切開術期間應控制好血壓,以維持腦灌注壓在可接受範圍,即MAP-ICP,如果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大於顱內壓,則為MAP-CVP。我們的目標是將腦灌注壓保持在65-80mmHg。假設正常顱內壓(或CVP)的範圍為5-10mmHg,則對於無併發症的患者,MAP的合理目標範圍為75-90mmHg。

腦血流量的自我調節通常發生於MAP在60-150mmHg的範圍中時,但有一些個體差異。超出此範圍時,腦無法代償灌注壓的改變,腦血流被動地隨着壓力的改變而相應地增加或降低,從而導致患者在低血壓時有缺血的風險,而在高壓時有水腫或出血的風險。我們對MAP的目標是高於自我調節的下限值,並需留有誤差的餘地。

維持足夠的平均血壓的方法如下:

●優化血管內容量。

●調節麻醉藥的劑量使其匹配手術刺激水平,從而盡量降低麻醉藥的低血壓效應和手術刺激的血壓升高反應。

●通過輸注給予去氧腎上腺素,使用維持充足腦灌注壓的最低必需劑量,並逐漸調整至起效。

●可通過加深麻醉深度來治療高血壓,必要時還可通過多次推注短效血管擴張劑逐步調整血壓(如,拉貝洛爾5-10mg IV,艾司洛爾20-50mg推注),或通過輸注血管擴張劑(如,硝酸甘油10-400μg/min IV,或尼卡地平2.5-15mg/h)來調整血壓。

血管活性藥物 — 在顱骨切開術的麻醉期間,通常會給予血管活性藥物來達到目標血壓。這些藥物會對腦生理學產生複雜的影響,反映的是基線血壓、自我調節機制的狀態、藥物效應的機制和血壓改變的程度:

血管加壓葯–血管加壓葯通常用來抵消麻醉藥引起的血管擴張。在麻醉誘導期間,常多次推注小劑量的短效藥物,如靜脈給予麻黃鹼5-10mg、靜脈給予去氧腎上腺素40-80μg。即使血壓相同,去氧腎上腺素和麻黃鹼對腦氧合的作用也可能不同。麻醉維持期間可能需要輸注血管加壓葯,尤其是在手術刺激減少的期間。

去氧腎上腺素–去氧腎上腺素是直接的α1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通常是這種情形的首選藥物。去氧腎上腺素對腦血流的影響仍存在爭議。單純的α受體激動劑被認為是全身性的(但非腦部的)血管收縮劑。因此,在多數情況下,當血壓隨着去氧腎上腺素升高時,腦血流也增加。

其他血管加壓葯–根據患者的心臟功能和其他共存疾病,可能需要其他血管加壓葯。可能需要β1受體激動劑(如,多巴酚丁胺)或同時具有α和β激動特性的藥物(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對於其他治療無效的低血壓,低劑量加壓素(如,0.01-0.04U/min)作為補充性血管加壓葯可能有用。較大劑量的加壓素可引起腦血管收縮,故通常應予避免。與去氧腎上腺素相似,一項納入了清醒志願者的研究顯示,去甲腎上腺素降低了大腦的氧合。

血管擴張劑–在麻醉維持和麻醉蘇醒期間,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擴張劑或β受體阻滯劑。血管擴張劑(即,硝普鈉硝酸甘油肼屈嗪及鈣通道阻滯劑)可擴張腦循環;如維持充足的MAP,可增加腦血流。因此,對於顱內壓升高的患者應謹慎使用血管擴張劑,因為這些藥物可增加腦血容量、加重顱內高壓。

β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可降低腦血流和腦代謝率,或無影響。

開顱手術,麻醉醫生需要關注的幾個點 - 天天要聞

液體管理

顱骨切開術的液體管理目標包括維持正常的血容量,保證充足的腦灌注,避免腦水腫。控制輸液的速度和總量以達到液體平衡。下列的一般原則適用:

晶體液的選擇–在顱骨切開術期間,可給予等張晶體液(如,血漿-萊特)、稍低張晶體液(如,乳酸林格液)或稍高張晶體液[如,0.9%氯化鈉(NaCl)]來作為維持液。

膠體液–研究者們對於顱骨切開術期間給予膠體液仍有爭議,尤其是對於TBI患者。一項事後分析比較了使用白蛋白生理鹽水復蘇重度TBI患者的結果,發現接受白蛋白的患者長期結局較差。然而,此發現可能並不適用於由其他原因引起腦水腫的術中液體管理。對於低血容量且低血壓的患者,可以使用5%或25%的白蛋白來快速恢復血管內容量狀態。

顱骨切開術中應避免使用澱粉溶液,因為此類溶液可干擾血小板功能和Ⅶ因子凝血複合物,可能會導致出血。

液體平衡–在顱骨切開術期間,我們的目標是液體平衡。液體正平衡可以引起腦水腫或加劇腦水腫,而血容量不足則會降低腦灌注壓。

當為使腦鬆弛而給予甘露醇和利尿劑時,尿量會較多。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參考尿量進行補液,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以補充失血量。

開顱手術,麻醉醫生需要關注的幾個點 - 天天要聞

通氣

術前應與外科醫生討論術中PCO2目標值。可能需要過度通氣來降低腦血流量,從而降低ICP或使大腦鬆弛以改善手術視野。一般注意事項如下:

●顱骨切開術期間應總是要避免高碳酸血症。PCO2升高可導致腦血流量增加,並可能升高顱內壓。我們會將PCO2維持在35-38mmHg,除非需要過度通氣。

●應採用血氣分析而非ETCO2來指導治療性過度通氣。雖然ETCO2通常與PCO2密切相關,但多種因素(如,年齡、肺部疾病、手術體位)均可導致兩者顯著不一致。我們的臨床經驗是,在COPD患者中,PCO2通常比ETCO2高8-10mmHg,但該差值是可以變化的。

●過度通氣伴有的血管收縮可引起腦組織缺血,尤其是有缺血風險的腦組織。通過過度通氣使PCO2達到25-30mmHg,可改善幕上顱骨切開術期間的手術條件。然而,採用各種方法的多項人類試驗和動物研究顯示,當通過過度通氣使PCO2達到25-30mmHg時,損傷大腦中出現了腦缺血的證據。

因此,我們認為過度通氣應僅在有指征的時才能使用。我們會儘可能縮短使PCO2達到30-35mmHg的過度通氣時間,以作為使大腦鬆弛以暴露手術野的多模式方法的一部分。

腦鬆弛

腦鬆弛或腦收縮可能是手術計劃的一部分,或者可用來應對操作過程中意外的腦腫脹或腦緊張。可能需要腦鬆弛或腦收縮來改善手術暴露,並避免與來自手術期間安置的牽拉器壓力有關的缺血。可使用的技術包括:使用利尿劑減少血管內容量、使用甘露醇或3%的高滲鹽水進行滲透療法、使用糖皮質激素以減輕腫脹、通過過度通氣以使血管收縮,以及抬高患者頭部增加靜脈迴流。對於某些手術操作,應術前置入腰椎腦脊液引流管以縮減腦體積。

計划進行的腦鬆弛 — 與術者進行會診後計劃將腦鬆弛作為手術的一部分時,我們在誘導麻醉之後使用下列方案:

呋塞米10-20mg IV

地塞米松10mg靜脈給予

●滲透療法(甘露醇0.5-1g/kg IV,輸注持續10-15分鐘,以避免低血壓;或3%的高滲鹽水3-5mL/kg)

●過度通氣,使ETCO2維持在27-32mmHg(目標為使PCO2維持在30-35mmHg)

腦保護 — 對於有腦損傷和腦缺血的患者,如動脈瘤夾閉期間,體溫和血糖的管理很重要。此外,在這些情況下,常給予患者神經保護的藥物,例如巴比妥類、丙泊酚。顱骨切開術期間的神經保護詳見其他專題。

血糖控制 — 我們給予胰島素來管理血糖(如,普通胰島素靜脈推注,或普通胰島素持續慢速輸注),以達到血糖值為110-150mg/dL;如血糖值超過180mg/dL需給葯。

低血糖可引起並加重神經元損傷,在顱骨切開術期間應避免。然而,高血糖與TBI後患者的併發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相關,還與腦腫瘤切除術後患者的生存期縮短相關。

作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張子銀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多吃含類黃酮的食物,或能保護大腦,遠離老年痴呆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多吃含類黃酮的食物,或能保護大腦,遠離老年痴呆

在歲月的長河中,大腦如同一台精密的機器,隨着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而老年痴呆,無疑是其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種。它悄無聲息地侵蝕着患者的記憶與認知,給無數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幸運的是,科學家們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為我
女子在家搞衛生後高燒40°C,肺都「發霉」了!這細節千萬警惕 - 天天要聞

女子在家搞衛生後高燒40°C,肺都「發霉」了!這細節千萬警惕

天氣漸漸轉熱,不少人趁着天空放晴,開始整理衣櫃,將衣物進行「大換季」。近日,來自杭州的沈大姐趁着前兩天天氣晴好,她休息在家,便開始了「換季工程」。豈料,整理完衣櫃後,她病倒了,體溫最高到了40℃。正當大家以為是累得病倒的時候,卻查出是肺「發
突破!這項技術為血透患者生命線「保駕護航」 - 天天要聞

突破!這項技術為血透患者生命線「保駕護航」

你知道嗎?在我國,每10個人中就約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其中不少患者最終會發展為終末期腎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尿毒症。對於這些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成為了維持生命的關鍵手段。而在血透過程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生命通道」,它就是血管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