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2月8日),上海瑞金醫院病房裡,54歲的趙先生忙着和妻子收拾行李,住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要出院了。從急性肝功能衰竭到收到病危通知書,再到肝移植,這住院治療29天在趙先生眼裡,比他的前半生還長。
「億分之一的概率」落在頭上了
趙先生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但平時並不把它放在心上。他說,中國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有幾千萬甚至近1億,我只不過是億分之一而已。多年來,趙先生的「小心肝」也一直與他相安無事。
他沒想到的是,這億分之一的概率就落到了他的頭上。
去年12月底,一次發燒後,趙先生突然發現臉上、身上、眼白變得蠟黃,活脫脫成了一個「小黃人」。隨後的驗血報告顯示:膽紅素超標、黃疸480、轉氨酶1000多,是正常值的20多倍。
趙先生被接診的感染科醫生「扣下」,緊急安排住院。
「真是突如其來,平時都好好的。」自詡身體很好的趙先生蒙了。他說,自己雖是乙肝攜帶者,但不疼不癢,也就想當然地一直沒有接受抗病毒治療。
經瑞金醫院一系列積極的藥物治療,病情短暫穩定後,趙先生還是出現了不可逆轉的肝功能惡化,凝血功能很差,還出現了肝性腦病。感染科緊急組織多學科會診(MDT),專家一致認為趙先生是急性肝功能衰竭,這個情況單靠藥物已無濟於事,肝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療手段。
大年三十上了手術台
在很多人眼裡,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開刀,更何況是肝臟這樣的重要器官移植,手術不成功怎麼辦?白白挨一刀也就罷了,萬一……趙先生不敢再往下想。「你別看我高高大大的,畢竟不一樣……」趙先生忐忑不安,第一次感到怕了!
妻子孫女士態度堅決,她安撫丈夫:「現在手術很成熟,會順順利利的。」
給趙先生手術的是深耕肝臟移植多年的宋少華教授,他清楚患者心裏的糾結。比如,做了以後能活多久、未來能不能和正常人一樣。宋少華教授深入淺出地向趙先生介紹了肝移植手術的必要性和痊癒後的美好願景。對像趙先生這樣的良性終末期肝病患者,移植手術不但能徹底治癒疾病,更關鍵的是能恢復生活質量,並獲得長期存活的機會。
經過幾天的糾結與家人們的溝通,最終,趙先生同意轉入移植科進一步治療。
就在這時,更緊急的情況出現了!
趙先生凝血功能持續走低,接近正常值的5倍,這是常規手術的禁區。
為提高手術成功率,移植科團隊在輸血科的配合下,為趙先生做了一次血漿置換治療,將正常的血漿替換原本缺乏凝血因子的血漿,減少手術的出血風險。
很幸運,小年夜,趙先生通過國家器官分配系統匹配到了合適的供肝。一切塵埃落定,除夕一早,在做完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等檢查後,趙先生被推進手術室。肝移植病區、手術室、麻醉科、輸血科醫生等多科室積極配合,13時30分植入供肝……當恢復供血時,供肝在趙先生身體里逐漸紅潤,經5小時協作,肝移植手術成功完成。
得了肝病,一定要及時干預治療
醫生提醒,得了肝病,一定要及時干預治療,否則有可能從慢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肝癌,這個過程可能要經歷10-20年時間,這期間,疲勞、飲酒、感染等都可能加重肝炎進展,甚至出現爆發性的肝衰竭。
在瑞金醫院的病房裡,和趙先生類似的病人很多,有的患乙肝30多年,由於肝功能比較穩定,也沒有進行過干預治療。不過,醫生提醒,必須時刻警惕肝臟的變化,一旦有風吹草動,必須到醫院檢查肝臟各項指標,同時進行有效干預,不可掉以輕心。這麼多年,趙先生如果能經常檢查,及時治療,或許不至於走到肝移植這步。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現在肝臟移植也不再是「談虎色變」的手術了。瑞金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肝移植的單位,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首例人體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就在這裡實現。目前,瑞金醫院是上海唯一一家具有開展肝臟、腎臟、心臟、肺臟、胰腺、小腸等全器官移植資質的單位。
肝移植病區主任傅志仁教授介紹,「我們病區將繼續着眼於終末期肝病的肝移植治療,努力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時關注移植術後的長期管理,延長受體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為更多肝病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趙先生說,這次手術讓他更珍惜生活中最寶貴的人和事,否則就辜負了生命的饋贈,這個新年,也是他新生的開始。
作者:唐聞佳李東
編輯:唐聞佳
圖:陳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