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主動脈夾層累及主動脈竇部,目前可用的諸多手術存在共同缺陷是夾層組織在竇部的殘留和大量人工材料的應用,可增加近端吻合口出血的風險、影響竇部遠期的耐久性、導致修復後竇部僵硬而喪失應有的舒縮功能。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郭宏偉等創新性採用自體心包主動脈竇成形術,最大限度地去除夾層組織、保留竇部的舒縮功能、同期修復主動脈瓣和冠狀動脈開口,近期療效良好。
研究納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接受自體心包主動脈竇成形術的 18 例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累及竇部患者。
術中主動脈根部探查常會發現如下狀況:夾層內膜撕脫至竇部,引起主動脈瓣的交界撕脫;夾層累及左右冠狀動脈開口;無竇處剝離最深、接近瓣環水平(圖 1A)。

該項技術中,自體心包作為新的主動脈壁,夾層外膜起加固和固定作用。適用於竇部直徑≤ 45 mm 的患者。
優勢在於最大限度地去除夾層組織,增加竇部耐久性,減少近端吻合口出血風險;自體心包具有彈性,可維持竇部應有的舒縮功能;避免人工材料大量應用所引起的竇部變形,進而在遠期影響瓣膜功能及冠狀動脈開口供血。
本研究中應用該技術的 18 例患者都未發生因近端吻合口出血需要二次體外循環轉機止血或二次開胸止血的情況,說明該技術可有效防止近端吻合部位的出血。
術前、術後出院前、隨訪中主動脈竇部直徑沒有明顯改變,術後出院前、隨訪中竇部也沒有夾層殘留,提示該項技術可有效維護竇部的大小及功能。
有14 例主動脈夾層累及冠狀動脈開口,均應用該技術修復,同時修復 2 個冠狀動脈開口5例、1個開口9例;6例因夾層嚴重累及冠狀動脈(累及範圍大於二分之一周)行冠脈搭橋術。
術中、術後、隨訪中均未發生冠脈相關事件,說明應用該技術修復和處理冠脈安全、有效。
研究中使用自體心包主動脈竇成形術,術中體外循環時間229 min,主動脈阻斷時間170 min ,稍長於傳統處理方式。
研究者認為,這與初期應用該項技術和近端修復耗時有一定關係,通過進一步增加病例量和熟練外科操作,可進一步縮短體外循環和阻斷時間。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