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有醫學大咖甚至聲稱應該將這種疾病換個名字,叫「新冠感冒」或「奧密克戎感冒」。
事實上呢?
新冠病毒被發現後不久之所以被命名為SARS-COV-2,是因為科學家發現它像當年的SARS病毒一樣導致容易發生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的病毒性肺炎。
因此,國內最先將這種病毒感染引發的疾病稱為新冠肺炎。
儘管WHO後來正式命名為冠狀病毒病-2019,但國內仍一直延續「新冠肺炎」的叫法。
隨着奧密克戎的出現,科學家發現這種變異毒株的嗜肺性沒有前面的其他毒株高,導致肺炎的風險降低了很多。這也是奧密克戎感染不容易發生重症,更經常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但是,奧密克戎說到底仍然屬於新冠病毒,所謂狗改不了吃屎,嗜肺性低不等於沒有,感染後仍然有發展成病毒性肺炎,甚至危重症的可能。
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癥狀也是咳嗽。
這樣,即使感染新冠後已經「陽康」,仍不能完全除外發生或發展成新冠肺炎的可能。
那麼,我們如何及早發現出現新冠肺炎的跡象呢?
新冠核酸維持陽性時間越長,轉陰更緩慢,意味着病毒在較長時間內在體內存在複製,那麼發生上呼吸道以外其他組織器官感染的風險也就會大一些;
如果發燒、身體不適等提示炎症反應持續存在的時間更長,也提示有可能發生新冠肺炎的風險。
需要特別提示的是,國內習慣採集腋窩溫度來測量體溫,腋窩體溫制定的發燒標準是高於37.3-37.5℃。
事實上,很多人腋窩溫度遠低於這個界值就已經屬於發燒。如果硬搬這個發燒標準容易忽視低燒的存在,延誤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
特別是,當持續存在咳嗽,動態測量體溫在連續下降後又有所回升,如果身體不適在有所加重,往往提示炎症反覆的可能。
當然,由於肺炎一旦發生,肺換氣功能就會出現下降,吸入的氧氣就不能充分被交換到血液中,血氧飽和度就會下降,寄生體發生缺氧。
在沒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臟病的年輕人,對這種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缺氧非常敏感,一下就會出現胸悶、氣短,喘不動氣,甚至心悸(心慌)等缺氧癥狀。一旦出現這些表現,就要高度懷疑新冠肺炎,要及時就醫,通過拍攝胸部CT 會很容易地確診新冠肺炎。
需要警惕的是老年人,特別是有慢性肺病和心臟病的老年人,他們由於長期處在缺氧邊緣狀態,身體對缺氧不敏感;加上免疫反應本身較弱,清除病毒的能力也就較弱,往往發生了新冠肺炎還不容易被及時發現,容易在悄無聲息中發展成致命的重症、危重症。
這就是這些老人需要通過監測脈搏血氧飽和度來及早發現缺氧和潛在肺炎的原因。
咳黃痰就意味着發生細菌性肺炎了嗎?
另外需要警惕的是,呼吸道感染後也有可能並發下呼吸道細菌感染,即細菌性肺炎的可能。
有些人說,只要咳嗽過程中出現咳黃痰,就提示發生了細菌感染,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這是真的嗎?
不然。
病毒感染後咳嗽,包括新冠「陽康」後咳嗽,期間咳出的痰液通常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開始咳稀薄的痰液,隨後痰液會逐漸粘稠,變得不容咳出,顏色也會變成黃色或黃綠色。
這通常並不說明黃痰就是膿性痰,不能說明已經發生了細菌感染。
黃痰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呼吸道粘膜負責分泌的上皮細胞遭受破壞,分泌能力下降,分泌的粘液減少,痰液濃縮的緣故。
隨着炎症的消退,受損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分泌功能也會逐漸恢復,分泌的粘液增加,痰液就會再次從黃色濃稠變回容易咳出的白色稀薄痰液。
因此,咳黃痰通常並不意味着發生了細菌感染,不過是呼吸道損傷修復過程中的一種程序性變化而已。
真正需要警惕並發細菌性肺炎的徵象時,咳大量膿性痰液,顏色可以是黃色,也可以是白色,或者綠色;同時,往往會伴有再次出現的發燒,最高體溫甚至高於前期,並伴隨全身的不適。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也需要及時就醫,通過系列檢查來排除或確定細菌性肺炎的可能。
比如,除了胸部CT可以直接看到肺部的炎症,血液常規檢查也從前期提示病毒感染的白細胞總數沒有顯著增加甚至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加;變成包細胞總數顯著增加,中性粒細胞極其比例顯著增加的「細菌感染血象」;同時,血液C反應蛋白也會出現大幅度增加。
一旦確診細菌性肺炎,就應該遵守醫學指南,規範使用抗生素治療。
在國內,很多醫生都會單憑「咳黃痰就是細菌感染」的經驗使用抗生素,這是造成抗生素濫用的一個很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