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深河人民醫院(下稱「深河人民醫院」)多學科專家聯合會診,成功診治河源地區首例肝後異位「膽汁湖」病例。
66歲的男性患者許某反覆腹痛持續已半年,曾在多家醫院就診,診斷為「胃病」,予以抑制胃酸治療,癥狀時好時壞,腹痛一直沒有得到根除。此次因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半月、並伴有38℃發熱、噁心、嘔吐、上腹部疼痛難忍才到深河人民醫院就診。
患者入院後進行了上腹部3.0 MRI檢查。影像顯示為多發肝膿腫、急性膽管炎。但醫師卻被這一肝後囊性病灶難住了,無法從影像判斷為肝膿腫或囊腫。


影像科主任曾俊傑仔細審閱圖像,發現囊性病灶有一個纖細的鼠尾狀小管通往肝門附近,只有在MRCP的原始薄層數據才能夠明確顯示,結合患者一年前開展的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及膽囊切除術病史,果斷指出肝後囊性病灶為「膽汁湖」。經過消化內科、肝膽外科專家聯合會診,最終將其診斷為膽汁湖。患者反覆上腹部疼痛為該病變引起,需要手術引流治療。
據肝膽外科主任劉雄友介紹,該病例的「罕見」在於病灶位置。膽汁湖又稱作膽脂瘤,是膽管破裂後膽汁溢出,包裹纖維化後而形成的囊腫。膽汁湖是肝膽手術、介入或肝膽外傷後的一種嚴重併發症,通常出現在肝膽外傷部位或手術部位。而患者許某膽汁湖意外出現在肝臟後方遠離原手術部位,且患者手術後近期沒有出現上腹部疼痛、發熱癥狀,導致之前多家醫院誤診,因此,診斷時需要進行更為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考慮到患者此前做過膽道手術,而此次腹腔內病變考慮與其膽道手術有關,我猜測腹腔內可能有嚴重粘連。從影像看,病灶位於下腔靜脈、腹主動脈和門靜脈、肝臟尾葉之間,解剖顯露困難,無論開腹還是腹腔鏡手術,手術必定困難重重。」劉雄友介紹道,「因此,我和影像科主任曾俊傑、副主任醫師吳兆華術前就病變部位、手術入路反覆討論,充分考慮了各種可能情況,決定採用腹腔鏡手術治療。」

據悉,該手術順利完成,完整切除囊性病灶,引出內部膽汁。患者術後恢復良好,複查顯示膽汁湖完全消失,已順利出院。

【撰文】郭雨歡
【作者】 郭雨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