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人讓遠志來說說脾胃虛寒,總是腹瀉的問題。
首先,大家務必要搞清楚,並不是所有的腹瀉都是脾胃虛寒。也並不是大便次數多就是腹瀉。須知,大便的頻率,一天三次屬於正常,而三天一次也屬於正常,只要規律即可。
而脾胃虛寒,說到底,就是脾胃中有寒,寒可以損耗掉身體內的陽氣,而陽氣具有溫熙和推動的作用。
所以,若是脾胃失去了陽氣推動的作用,首先,胃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就會先受到影響,簡單講就是吃下去的食物不消化。
再者,脾轉運水谷精微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好不容易經胃消化後,轉換成的水谷精微難以通過脾轉運至五臟六腑,既然上不去,那隻能往下走,因此而症見腹瀉,而且,這種腹瀉往往是吃什麼就拉什麼,前人有雲,「完谷不化」就是這麼一回事。
此外,食物聚積在脾胃,還容易滋生內熱,釀而成濕,化而成痰,痰濕會進一步加重脾胃健運失司。
因此,脾胃虛寒者,首當溫暖脾胃以祛寒邪,再佐以健運脾胃來化痰濁。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方子名曰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子理中丸:附子、乾薑、白朮、人蔘、甘草。
附子,是一味大辛大熱的藥材,其性善走而不守,行遍周身。簡單說,附子就像是一把火,可以把身體里的寒邪通通驅逐出我們的體外。
此外,附子的溫陽之性兼可祛除濕邪。和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剛洗完的濕衣服若是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是不是會幹得更快呢?
附子
乾薑,即姜晒乾或是低溫乾燥後而得。
《中國藥典》2020版
古人有雲,附子無姜不熱,這裡說的姜正是乾薑。可見,附子和乾薑實為祛除寒邪之良藥。
有人可能會問,乾薑即是生薑加工而得,那這裡能不能用生薑?畢竟生薑在菜場就可以買到。
生薑和乾薑均為辛溫的藥材,然,生薑善祛表寒,而乾薑善祛里寒,我們這裡主要是為了祛除脾胃裡寒,所以,用乾薑更為合適。
乾薑
祛除完了里寒,接下來我們要健運脾胃了。
而提及健脾,當然首選白朮。
白朮味甘性溫,專入脾經,其味甘能補,溫性能燥,是故,白朮尤善健運脾胃而燥脾胃之濕。
大家可以去看,古時候但凡是治療脾虛的方子里,大都會用上一點白朮,或是直接重用白朮,須知,食欲不振,脾胃虛弱,腹瀉便溏大都屬於脾虛的範疇。
白朮
一提及人蔘,很多人馬上就會有「人蔘大熱,服用之後容易上火」的認知誤區,
你可以去翻一下《中國藥典》,裏面清清楚楚地寫着,人蔘性微溫。
所以若是適量服用,並不用擔心上火的問題。
人蔘主入脾經,善補脾調中,鼓舞脾氣,脾胃健運,則精微輸布有序,五臟六腑得精微濡養,體內氣血津液充足。
《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
人蔘
而今,附子理中丸多被製成中成藥,方中的人蔘也大都被替代成了党參。
党參
党參,功效和人蔘相近,但其作用較人蔘緩和,其味甘性平,不燥不膩,主入脾、肺經,
既善補中氣,又長於補肺氣,為補中益氣之常用藥材。
《本草從新》:"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
《綱目拾遺》:"治肺虛,益肺氣。"
党參
最後,用了一味甘草,
甘草放在這裡主要是為了緩和附子峻猛之藥性,以免過傷脾胃。
甘草
方子講到這裡大致上是講完了,這裡作一簡單總結,
附子理中丸最大的特點就是給我們的脾胃添了一把火,讓已經罷工的脾胃重新運作來。
而有些人多年的老胃病了,去醫院完善了一大堆檢查後,並沒有查出個所以然來,這個時候若是貿貿然地去吃附子理中丸只怕是於事無補。
可見,附子理中丸並不是適用於所有人。
而那些人之所以胃中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你的胃腸道真的沒有什麼大礙,大家要相信科學。
那這多年的老胃病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可以去看,有老胃病的人大都脾氣都不咋滴,好多人更是動不動就要生氣。中醫講,肝主疏泄,疏泄什麼?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情志。老愛生氣的人肝氣大都鬱結於胸中,情志疏泄不暢,加上肝木本就克脾土,所以,若是體內肝氣鬱結日盛者,脾胃難免不受其波及,中醫稱之為肝病犯脾。
這個時候,當疏肝為主,諸如舒肝和胃丸、小柴胡顆粒都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啊,脾胃病的內容實在太多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講太多大家也記不住,來日方長,往後我們接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