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農鳳連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在錢江晚報·小時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區南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一個特殊的病房--精神科病區,作為全市唯一一家區級綜合性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住在這裡的患者,最長久的已經有30餘年。

鄭桂蘭給病人剪指甲
「住在這個精神病區的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為主,如果用『工齡』來計算,住在這裡的患者有的已』在崗』30餘年,工齡最低的也有3個年頭了。」 病區護士長鄭桂蘭說。
在病區里,有一位36年前就住進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平時膽小、說話小聲、動作重複,但他喜歡讀書、抄寫,有時常常一個人靜靜地站在窗口,彷彿他心中也曾有一個詩與遠方。
在病區里他還主動幫助醫護人員做些簡單的治療單抄寫,科室的人常常稱他為「帶着銹跡的螺絲釘」,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每次出院回家,就會感到焦慮不安,病情發作,家人無奈只能又送回來。
患者林某,在南星中心精神病區住了28年,去世時74歲。林某早早失去了雙親,40多歲時,又患上精神分裂症,家中沒有一個可以照顧到他的親戚,無奈之下,單位只能將他託付給南星中心精神病房,他在這裡的醫護人員的照顧下,度過了餘生。
鄭桂蘭是一路見證精神病區發展歷程的醫護人員之一,三十多年過去了,看着這裡的患者來來回回,有的治好重返社會,有的在這裡走完餘生,有的出去了又住回來,她內心感觸很深。

每天查房、整理病例、喂葯、打飯.....這是病區醫護人員每天的日常工作。
「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注入了感情的職業。」鄭桂蘭說,為了讓患者能夠獨立自主、努力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病區里的醫務人員想了很多辦法,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他們合力制定了符合患者本身的康復計劃,每天規律的作息時間,一定時間的自我管理,必不可少的運動鍛煉,還有節假日開展的各種活動等。

慢慢地,醫患之間也建立起了相互間的信任,與其說這裡是醫院,還不不如說這是他們的「大家庭」。
「也許每一個他們也都是『來自星星的孩子』,在他們的世界,他們很快樂,也可能有悲傷,他們的世界也很豐富多彩。」 鄭桂蘭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