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如何管好血壓?這幾點要知道

2022年10月09日00:16:54 健康 1338

10月8日

全國高血壓日

今年全國高血壓日的宣傳主題是「血壓要知曉,降壓要達標」

高血壓可謂心血管系統的「隱形殺手」,大部分患者在血壓升高時並沒有明顯癥狀,不少人並沒有留意到自己的血壓升高了,也沒有進一步就醫和自我監測,待出現癥狀到醫院就診時,器官功能往往已處於嚴重衰竭狀態,很難再恢復。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顯示,我國高血壓現患人數2.45億。「中國慢性病與危險因素監測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知曉率為41.0%。如何才能控制好血壓?以下相信是很多高血壓患者心中的疑問。

@高血壓患者:如何管好血壓?這幾點要知道 - 天天要聞

血壓怎樣才能測得准?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很多人對此都有認識誤區。

誤區一

在醫院測得准

絕大多數人來到醫院,或者看到醫生時,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緊張。而且醫院環境相對嘈雜,在這樣的環境里測量血壓,血壓很可能是高於平時水平。我們更推薦大家在家裡測血壓,這樣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誤區二

水銀血壓計電子血壓計測得更准

其實,對於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大眾來說,使用水銀血壓計很難準確測量血壓。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規範的電子血壓計都能穩定、準確地測量血壓。當然我們應該選用臂式血壓計,而不是腕式血壓計

要想準確地測血壓,有幾點需要注意:

1. 血壓計袖帶的中心要和心臟平齊,測血壓時可以坐下或是平躺。

2. 盡量脫去較厚的衣服,一般來說,着薄毛衣測量是沒有問題的。但注意,千萬不能將衣袖挽到袖帶上。

3. 測血壓前一定要充分休息,保持平靜和放鬆。

4. 第一次測血壓時最好測量雙上肢血壓,如果兩者血壓差在20/10毫米汞柱以上,以後測量血壓時就以測量值相對較高的那隻手為主;如果兩者差異不大,那麼兩隻手都可進行血壓監測。

5. 建議高血壓患者每天測血壓,最好是每天在不同時間點測2~3次並且記錄下來,幫助醫生據此調整降壓方案。

降壓藥一旦吃上就停不下來了嗎?

控制血壓可以保護心臟、大腦、腎臟等器官,而吃降壓藥的目的正是在於此。但需要明確的是,吃降壓藥只是一種手段,服用哪種降壓藥、服用多長時間等,是由血壓控制情況來決定的。

舉例來說,有人通過規律服用降壓藥,以及改變生活方式等方法,血壓可保持穩定,可適當減葯甚至停葯。而相反,有的人即便服用了降壓藥,血壓還在慢慢攀升,那麼不但不能停葯,反而還需要再加藥。

除了服用降壓藥,一部分血壓輕度升高者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將血壓控制到正常水平。而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是需要長期服藥的。但不管用什麼方法,維持正常的血壓才是最關鍵的。

長期服用降壓藥有副作用嗎?

一提到用藥,尤其是長期用藥,很多人不免覺得可能會因此傷肝、傷腎、傷胃。其實,經過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大部分的降壓藥是非常安全的,它們雖然有一些副作用,但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都是可控制的。

那麼,常見降壓藥物有哪些副作用呢?

ACEI(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類藥物(如培哚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和ARB(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類藥物(如纈沙坦氯沙坦厄貝沙坦等)可能會讓血肌酐升高。服用這兩類藥物時,需要檢測血肌酐。但需要明確的是,這並不意味這兩類藥物對腎臟有損害,有的腎臟病患者還會服用這兩種葯保護腎功能。

CCB(鈣離子通道阻滯劑)類藥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有人服用後會出現下肢水腫,有很少部分人會有輕微頭痛的癥狀。

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服用後有降壓、降心率的作用,患者需要監測心率,如果靜息心率低於55~60次/分鐘,則需要減葯或停葯。

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吲達帕胺)可能會造成低血鉀。服用這類藥物在夏天時可能會造成體位性低血壓

整體而言,降壓藥長期服用是安全的,獲益大於風險,千萬不能因為擔心降壓藥的副作用而拒絕服用降壓藥!


來源:健康中國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李建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 翁浩宇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 天天要聞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醫藥圈的4月,迎來一波首家過評藥品的「小高潮」,這些藥品不僅突破技術壁壘,更有望改寫市場格局。根據摩熵醫藥數據庫,本月倍特葯業、福元醫藥、立方製藥等22家企業的24款藥品(按批文號計)首家過評,共23個品種。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 天天要聞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我們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腸菌對各種生理病理過程的參與程度超乎我們想像,因此也有很多針對腸菌的干預療法出現,例如糞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過糞菌移植來恢復平衡的腸菌組成,首先需要目標菌群能夠定植,而這又受到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期發表在《自然》雜...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我媽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 天天要聞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在帶來效率革命的同時,也暴露出隱私泄露、歧視偏見、算法濫用等倫理問題。當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日益普及,人類能否對其託付生命健康?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 天天要聞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都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這三種疾病癥狀相似,許多家長常常難以判斷。今天,我們教您如何分辨它們。5歲的明明早上起床時突然開始頻繁打噴嚏,伴有清水樣鼻涕,輕微發熱至37.8攝氏度。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 天天要聞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5月5日話題#女生曬照被網友看出血管瘤#衝上熱搜綜合揚子晚報消息今年4月,重慶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曬出自己用手電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並配文「光穿過了我的手發現了我另一個小心臟」沒想到照片發佈後有眼尖的網友提醒她這可能是血管瘤第二天,她就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血管瘤隨後,該女生髮文「感謝網友救命」消息引發關注後不少...
宮頸癌等論文出現男性病例,《中國醫藥指南》致歉:辭退涉事編輯 - 天天要聞

宮頸癌等論文出現男性病例,《中國醫藥指南》致歉:辭退涉事編輯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多篇婦科論文及文獻中出現「男性病例」一事,其中兩篇涉及文獻均發表在《中國醫藥指南》期刊,如宮頸癌、高危產婦等論文中出現多個男性病例。5月6日,《中國醫藥指南》雜誌社在其官網發佈《關於學術不端的聲明》,稱對涉事編輯已作出辭退處理,並制定了整改措施。該聲明稱,經調查,該學術不端問題的發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