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魚哥
編輯|比奇堡
隨着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全民焦慮現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儘管每個人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但是過度的、持續的焦慮將導致個體注意力渙散,降低工作效率,長此以往不利於個體的發展。
因此如何促進高焦慮人群的健康發展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問題。
注意資源理論認為,注意加工資源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時要進行注意選擇,需要注意控制。
而注意控制理論則從中央執行系統的角度對焦慮如何影響個體進行闡釋,認為焦慮損害注意控制,注意控制系統包括抑制、轉移和更新3種成分,而焦慮損害抑製成分和轉移成分。
在焦慮的研究領域中,實驗證據一致表明特質焦慮與狀態焦慮對個體發展產生的影響存在差異。
目前研究者主要圍繞兩大理論對特質焦慮影響抑制控制展開研究。
其一是注意控制理論:該理論假設高焦慮個體在完成抑制控制任務時將付出更多自上而下的注意資源,達到與低焦慮個體相同的行為表現。
即特質焦慮影響的是加工效率而不是操作成績。
其二是神經認知模型:該理論下,當高焦慮個體出現對目標識別速度放緩時,其產生機理被認為是個體減少了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的捲入,導致注意控制機制激活不足。
該兩大理論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但均證明了特質焦慮對個體的抑制功能將產生影響,個體對分心物的干擾的抵抗或處理能力將被削弱。
另外,急性有氧運動已被許多研究者證明能夠影響個體的抑制功能。
那麼,中等強度急性有氧運動對高特質焦慮個體干擾抑制能力的影響與其作用機制是值得討論的。
綜上所述,研究將採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手段,探討急性有氧運動能否改善高特質焦慮個體的干擾抑制功能,旨在從行為水平和腦電水平明確兩者之間的關係。
一、大學生特質焦慮特點
研究通過狀態-特質焦慮量表的特質焦慮部分對大學生的特質焦慮水平進行測量,結果顯示,大學生特質焦慮特點與全國常模相較不存在顯著差異。
且特質焦慮得分43.41分與常模近乎持平,處於較低水平,說明目前大學生總體特質焦慮程度維持在常態水平,無加重現象發生。
研究男女特質焦慮情況分別顯著高於男女常模,這可能與測評對象以及樣本量不同有關;大學生焦慮情況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
其中本科二年級和研究生三年級的特質焦慮得分平均分均高於50分,低於60分。
前者可能的原因是面臨課業和人際等壓力,大學二年級是大學集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時期,也是大學生人際衝突爆發的重點時期。
所以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可能感受到的焦慮程度要高一些。
後者可能是因為研究生三年級學生面臨畢業和就業壓力,需要處理的事情會更多,要考慮和思考的事情也更加繁雜。
對於高特質焦慮個體,要加強日常關注,多進行科學的心理輔導,及時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建立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
因為高特質焦慮是其他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易感因子。
同時要鼓勵大學生形成定期的運動習慣,加大「運動促進健康」理念的引導和傳播,多多開展有關運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形成積極陽光的校園氛圍。
二、運動對高特質焦慮個體干擾抑制能力影響的結果
研究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對協變量抑鬱得分、焦慮得分、性別、年齡等進行控制。
首先有研究結果表明,執行功能與抑鬱正相關,抑鬱程度越嚴重,執行功能障礙越大,並且在不同抑鬱程度與執行功能的比較中,不同抑鬱程度組別的抑制控制得分存在顯著差異。
高分組得分最高,抑制控制障礙最嚴重,所以對抑鬱得分的控制,為了更好地分離出抑鬱對抑制控制的影響。
為了控制實驗對象的特質焦慮程度的不同對抑制控制能力影響的差異,所以將特質焦慮劃為協變量。
最後國內有研究者總結出抑鬱症患者在工作記憶能力、反應監控能力、抑制控制能力等方面存在廣泛性障礙,其中年齡、性別以及受教育程度是其影響因素。
因為實驗對象均為大學生,受教育程度大體一致,所以將年齡和性別作為協變量進行研究分析。
行為學數據結果
一方面研究在行為學結果上增加了青少年抑制功能問卷部分,是為了增加運動促進高特質焦慮個體心理健康、運動改善高特質焦慮個體抑制功能等結論的相關證據。
研究結果顯示:運動組的高特質焦慮個體的抑制功能得分顯著低於閱讀組的高特質焦慮個體得分。
這在行為學層面一定程度證明了運動可以改善高特質焦慮個體的抑制功能。
抑制功能分量表取自青少年執行功能量表,完整量表分為三個維度:抑制控制障礙、認知靈活性障礙和工作記憶障礙,各個維度相互具有相關性和獨立性。
其中抑制控制障礙分量表是目前較符合研究在完成組別後測量高特質焦慮個體受損抑制功能的目的的問卷。
另一方面從Flanker任務的反應時的結果可以看出,組別的主效應邊緣顯著,閱讀組Flanker任務的反應時邊緣顯著長於閱讀組。
刺激類型的主效應顯著,高特質焦慮個體完成Flanker任務時,不一致條件的反應時顯著長於一致條件。
前者組別的主效應在反應時的層面說明,中等強度急性有氧運動對高特質焦慮個體的干擾抑制能力具有積極的改善作用。
運動組的被試在完成Flanker任務的反應時邊緣顯著短於閱讀組,一方面可能由於運動可以幫助高特質焦慮個體加強對抗分心干擾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能由於運動提高了特質焦慮個體的信息加工效率;從而個體可以對任務目標迅速做出判斷和反應。
後者刺激類型的主效應證實了Flanker任務的有效性,不一致刺激任務下的反應時顯著長於一致刺激任務。
高特質焦慮個體在不同刺激任務條件消耗的時間不一樣,需要更多的認知資源對不一致的刺激任務進行反應。
Flanker任務的正確率上未發現明顯的實驗效應,可能是因為Flanker任務的難度低於被試的認知水平與受教育水平,被試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Flanker任務。
所以出現了正確率的「天花板效應」。
在以往運動對抑制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中,研究者採用Flanker任務對不同研究群體在運動干預前後的干擾抑制能力進行檢驗。
在上述研究中,多數採用運動干預前後比較Flanker任務的反應時指標的變化來量化運動干預效應。
而研究採用嚴格隨機對照後側的實驗設計來探討中等強度急性有氧運動高特質焦慮個體干擾抑制能力的積極效應,能夠為運動緩解特質焦慮的論斷提供更加嚴謹的實證資料。
為使得研究證據更加全面,需進一步在電生理層面探討相關的作用機制。
ERP數據結果
研究主要探討急性有氧運動與高特質焦慮個體干擾抑制功能的行為學關係和腦電特徵,主要分析與干擾抑制功能相關的額中區N2成分和中頂區P3成分的平均波幅和潛伏期。
抑制控制功能在大腦高級認知過程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對刺激的關注和預處理;二是反應前的準備和計劃,N2和P3成分分別反映了這兩個認知階段。
研究的實驗結果中,N2波幅方差分析組別與刺激類型的交互作用表明:
運動組在完成不一致刺激任務誘發的N2的平均波幅顯著高於一致刺激任務,而閱讀組不存在此效應。
這說明對運動組的高特質焦慮個體來說,不一致刺激任務相較於一致刺激能激發其大腦更大的興奮性來保證注意控制系統的對外界信息的監控。
這是運動改善高特質焦慮個體受損抑制功能的前提,當兩種不同刺激引發大腦反應不同才意味着個體的注意控制系統察覺到了干擾刺激,才有抑制的基礎。
而閱讀組的高特質焦慮個體在完成一致刺激和不一致刺激產生的N2平均波幅無顯著差異意味着兩種刺激無法引起閱讀組高特質焦慮個體的差異反應。
其無法準確地監控到外界刺激對注意控制系統的干擾。
研究中的N2成分是反應抑制能力的代表成分,意味着大腦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衝突監控的難易程度,波幅越大,潛伏期越短,表明衝突監測越容易,波幅越小,潛伏期越長。
表明衝突監測越難,這與大腦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知覺選擇和刺激屬性識別有關。
研究在N2潛伏期上未發現顯著的實驗效應可能由於實驗工具的單一性,改良版的Flanker任務第3個箭頭與其他箭頭的不一致被試較容易監控到。
所以在N2成分的潛伏期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