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社會傳播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被稱為「迴音室效應」,它指的是在網絡空間當中,當某一個信息被不斷地重複再重複的時候,無論這個信息是真是假,處在相同網絡空間內的人都會對該信息信以為真、不辨真偽。
而處在該空間以外的任何信息,都很難在這個社交媒體內傳播或者根本不會到達該網絡空間當中。
由此可見,迴音室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非常明顯,當我們處在迴音室效應所搭建的信息繭房當中,我們就會直覺認為自己頭腦中的看法代表主流觀點,從而扭曲我們對共性內容的認識,甚至會驅使我們釋放攻擊性,去反駁那些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
舉個例子,就在不久之前,一位身高1米6、體重卻接近200斤的「大碼洛麗塔女孩」在短視頻平台上發佈了自己的照片並且在個人簡介上直言:「只接受誇獎,不接受批評。像這樣說的病態「繭房」,正在蠶食當代年輕人。
面對網友給她的減肥、體檢的建議,她也是直接在評論下方回復:「現在滿大街的瘦子和普通體型的全是亞健康,有什麼資格要求胖子就要十全十美。」
事實上,網友給出的只是一些中肯、好心的建議和提醒,卻激怒了這位「洛麗塔女孩」,她將自己作品下方的評論視作眼中釘、肉中刺,視作對自己的挑釁和諷刺。
對批評自己的言論乃至是對事實的陳述都接受無能,而這明顯是迴音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將女孩包圍在了信息繭房當中,聽不進去除了讚美以外的聲音。
而除了類似都能被我們觀察並識別出來的例子以外,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其實也在受到信息繭房的影響,在各大在線社交網絡當中,都設置了偏好機制,我們根據自己的好惡去篩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我們每天所瀏覽的信息都是大數據根據我們的喜好推送的,而我們所需要做的,不過是被動地去習慣、去接受。
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會看到很多與自己持有相同觀點的人,即所謂的主流觀點,對於少數與自己看法不一的動態,我們就會嗤之以鼻。
在病態信息繭房的作用下,我們會很容易認為自己的想法與大眾的想法吻合,而這種想法就是唯一正確的聲音。
繼續發展,利用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預測下一步這種想法會繼續發酵,從而形成我們的價值觀,因為我們每天所了解的內容都是由與我們想法相近的人發佈的。
通過社交媒體,他們讓我們看到我們想要看到的,學到我們已經在內心一遍遍認同的觀點,聽到普世大眾所傳遞的看似正確實則經不起推敲的聲音。
而這一切,都會倒逼那些有着與主流觀點背道而馳的想法的人不敢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並且由此形成「社交泡沫」。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迴音室效應或者是信息繭房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影響呢?結論就是,打破信息差,只有內心知道越廣泛,才能夠對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更加包容,才能避免將自己置身在一個狹小的迴音室內任憑擺布。
哪怕是那些性格本身特別固執己見、難容他人的人,在了解到足夠多的信息之後,也能夠最大限度地過濾那些偏聽偏信的信息。
在此之外,也需要我們適當地從網絡空間當中走出來,去接觸真實的世界、感受身邊人的生活,現實世界和網絡空間的割裂,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人們在網絡上更願意轉發和閱讀的文章,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就是標題醒目、嘩眾取寵,這也就說明這一類文章所傳遞的觀點多是極端和偏激的。
因此當我們意識並且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們就應當多去有目的地、主動地去閱讀,去提升自己的層次,理性地去篩選信息。
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擁有敏而好學、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任何一種觀點都是一體兩面的。
對待別人的觀點我們不應該不加區別的吸收或者是排斥,也不必抬高自己的觀點用以貶低自己的觀點,用客觀中立的觀點看待問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現象表面,才能夠真正打破困局,不受到病態信息繭房的危害。
- The End -
作者 |孫榮
編輯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