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鑫宇離奇失蹤,宋某然意外離世(經濟學家宋清輝大兒子),吳亦凡事件…
近兩年爆火影視製作《隱秘的角落》里的壞小孩們「朱朝陽、嚴良、普普」,引發了大眾的關注,也帶給人們更深的思考。
這些消失的孩子,隕落的明星和家庭教育有着必然的關係。
- 易烊千璽考編,明星大咖搶了普通人的飯碗?
家庭的教養方式,家風的營造,塑造了一個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品格,也決定着一個人的發展和視野,關係著人生最終的幸福。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會昌教授做了一項跟蹤研究。
長達19年的研究,從2歲起開始跟蹤研究208個普通孩子的社會行為與家庭教養方式,研究結果發現——每個孩子身上有自控力和主動性「兩顆種子」。
如何守護是每一位家長和老師要學習的必修課。
而落實到真正的具體生活中,
這兩顆種子有多重要?
何時為孩子播下種子的關鍵期?
如何點亮孩子心中這兩顆種子?
只有這兩顆種子飽滿,和諧,健康地發展,孩子才能收穫長遠的,更加幸福的未來。
帶着疑問我們揭曉答案…
01
小鎮做題家缺少哪顆種子?
馬浚偉:《鹿鼎記》中扮演康熙
- 前有易烊千璽考編事件,後有知名香港影星馬浚偉高中輟學,49歲考北大碩士。
是他們動了「小鎮做題家」的奶酪嗎?
- 兩顆種子飽滿平衡地發展有多重要?
陳教授用兩個事實娓娓道來
第一個事實:國內外心理學者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和猶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國中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世界上最好的。
1980年代以後,中國中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理化競賽成績卓著,中國小學生的數學成績明顯高於美國小學生。
第二個事實:自1901到現在,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猶太人獲獎人數是華人獲獎人數的40多倍。
在歐美各國的著名大學中,猶太裔的著名教授大大多於華裔教授。美國航天科學家中,猶太裔約佔60%,華人寥寥無幾。
為什麼華人的智力並不一定比其他民族低,但是獲得高水平成就的人很少?
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多少,標誌着一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水平的高低,它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與文化。
對中國孩子來說,前一顆種子的生長土壤比較肥沃,而第二顆種子的生長土壤比較貧瘠,相反,西方國家的孩子,第一顆種子的生長環境可能不如我們,但是第二顆種子的生長土壤比較肥沃。
研究結果表明,
第一顆種子的核心品質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環境提出的要求,學習社會期望的知識、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務的能力;
第二顆種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出於個人內在興趣、動機和願望,自發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能力。」
同時指出,
作為教育者,必須對這些事實進行反思。對父母而言,有責任在發揚第一顆種子環境優勢的同時,改善孩子第二顆種子的生長環境。
用最簡單的話來理解,現在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多是任務型,缺少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也就是為什麼「小鎮做題家」頻繁出圈的原因。
「小鎮做題家」可以大致理解為,出身於農村或小城鎮,埋頭苦讀,擅長應試,高考進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視野和社會資源的貧寒學子。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僅僅把關注點放在原生家庭和出生帶來的差距上,事實上會帶來即使苦讀多年,無論怎麼努力也沒有用的惡性循環中。
陳教授通過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傳記分析發現,
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條件包括:
01對自己感興趣事物的巨大的內在興趣和高度熱情
02不可阻止的、自發的學習行為
03強烈的成長動機(超越、巔峰動機)
04反潮流精神
05獨立性、創造性、求新求異性
06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和克服困難的堅韌精神
結果顯示其前中5條和主動性息息相關,只有一條有關自控力。
而我國傳統文化對與主動性有關的前5條都是不支持、不提倡的。
只有與自控力有關的第六條符合我們一貫提倡的『頭懸樑,錐刺骨』,『十年寒窗苦』,『滴水穿石』等理念。」
這就是為什麼「小鎮做題家」執着於出身的差距,社會的不公而痛苦麻木。
這就是為什麼兩顆種子和諧平衡的發展才是一個人成長的最理想狀態。
所以過於強調主動性或自控力的培養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何播種讓種子飽滿生長
變化
隨着時代的發展,當代家庭教育也發生了變化。
給我感覺最明顯的變化,
第一是生育數量的下降,有報道導稱婦產科醫院門庭冷清,幼兒園入學率呈現斷崖式慘狀。
第二是家庭代養方式的精細化,一家四五口人圍着一個孩子轉是常態。
第三是追求自我和自由的人生的迫切。
年輕人離開小城奔赴大城市找尋熱愛。所有的選擇:職業,就業,結婚生娃,生活方式都要一種「我的人生我做主」的狀態。
而從變化中尋求一種內心的不變是這個時代給予我們每個人的一道課題。
家庭教育專家,北師大趙忠心教授提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家庭教育的八大變化。
/生育子女的目的發生了變化,
養兒防老的觀念變成獲得一種精神慰籍
/家庭的子女數量發生了變化
過去單純追求數量,逐步轉移到追求質量,少而精,一兩個足矣,或者選擇不要孩子
/家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
由過去的粗放式轉變為集約式,就是要由淺耕粗作,廣種薄收,逐步轉移到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家庭撫養教育保護孩子, 社會化的成分越來越多減輕了年輕父母負擔的同時,又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
孩子們跟家長的感情越來越難疏理,因為很多需要家長自己親力親為的事都轉移到社會,轉移到他人身上
/教育方式有了改變
在中國過去的家庭里,有很多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孩子的減少,家長對孩子高度的重視,打罵孩子的現象越來越少
/家庭教育由過去的封閉式走向開放式
/家族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對子女教育的制約和影響逐步削弱
因為現在是開放的社會,很多年輕人都離開家鄉、離開家族、離開家庭到外地甚至到國外工作、生活,家庭對子女教育控制力大大削弱
我們如何把握這種平衡,
如何處理既重視對孩子自控力、意志力的培養,又不壓抑孩子天性這個難題呢?
開端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早期教育是美好人生的一個開端和關鍵時期。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這兩顆種子
書上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陳教授提到,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在孩子嬰幼兒期忽視自控力的培養和訓練,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小學以後,他們將很難適應要求自控力、紀律性和群體合作的集體生活,這些孩子將會嘗到學習與社會適應不良的苦果。
那麼早期教育的引導就尤為重要,可以說越早越好。
在2—5歲是一個關鍵時期。
培養
01自控力
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過程中最核心的是自我控制和規則的遵守。
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解釋了我們通常說的延遲滿足能力。
給4歲的小朋友一塊糖,告訴他你可以現在吃,也可以選擇等我回來再吃,要是這樣你可以得到2塊糖。
也就是面對手中棉花糖,你是否有抵抗當前誘惑的能力?
那麼就像我們天天喊着要減肥,能不能控制自己不吃擺在眼前的奶油蛋糕,奶茶炸雞,為獲得更長遠的減脂,身材塑形,健康等等。
同時我們會發現,在自控力養成方面,家長還存在兩個誤區。
一孩子還太小,不需要刻意培養?
二自製這個東西,長大以後就有了?
在今天這樣的現象很多,
在排隊等待做核酸時無所事事;
在火車晚點是時心態炸裂,大人急孩子鬧;
家庭聚會孩子飯前人手一個ipad等待開飯;
為什麼?
因為大家不知道等待的時候應該幹些什麼,甚至休息的時候只有一種方式,看手機打遊戲。
事實上孩子的自制力需要有目的有意識的養成。
怎麼做?
- 減少環境中的干擾
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環境
當孩子專註於一件事情時不打擾,不管是用勺子吃飯吃的一臉都是,還是玩玩具變成「小小破壞王」,或者只是蹲在路邊觀察一隻蝸牛是怎麼爬行。
你仔細觀察,他的每一次探索都會有新發現。
- 給予孩子延遲滿足的機會
朋友的3歲了,還不能完整地表達一句話。她很着急來找我。
原因很簡單,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太多自己動手和嘗試的機會。
因為孩子一嘟嘴或者還沒開口,水已經遞過去了,麵包零食已就位。
大人就變成了孩子肚子里的蛔蟲,臟活累活全包辦。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案例,家長因為失去過孩子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覺得第二個孩子要好好照顧和保護。
或者是老來得子,孩子的出生像是無比寶貴的禮物,拼盡全力寵溺,當然也要付出紀及為沉重的代價。
比如著名歌唱家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現已改名。
因鬥毆拘留,後因強姦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那時的他還未滿18歲。
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在家裡學會自重,受到尊重,出去才會尊重別人。
但尊重不等於溺愛。
02主動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
但是如果你以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條魚,它終其一生都會認為自己無能。
在主動性方面培養的核心要素是自己內在的興趣,也就是內驅力。
我們需要做的,
給到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找到自己最閃光的地方,最擅長的事情,在做事的過程中找到一種成就感,自信心。
這裡也強調了對於孩子的尊重
我們說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具有與眾不同的天性和獨特人格的「人」,一個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
在進入小學和中學後,家長和教師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情緒情感,尊重他們的選擇與判斷、個人隱私以及他們的抱負和志向。
無論父母對孩子,還是教師對學生,都應該做到不體罰、不辱罵、不大聲訓斥、不羞辱、嘲笑,不當眾批評。
不管我們是大人還是孩子,願我們都抱有一顆平等的心,守護好自己心中的這兩顆種子。
終有一天,他們會向上生長,飽滿熱情。
我是老甜,第一次挑戰寫長文。
初心不變,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