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讀一本書寫一篇讀書筆記,第55篇。
《如何應對心裏的難》作者是資深心理諮詢師於德志老師,從專業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心理受困的根源,以真實的情境記錄,教你如何一步步走出心理困境。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觀察,了解心理世界的運行規則,進而在這種清晰的了解基礎上,自動遠離一切有害的反應模式,開始熱情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認真地觀察在自己生活的基礎上,自己體驗並發現心理世界運行的規律。無論是想要幫助陷入心理困境的家人,還是想處理個人的心理困境,都可以用得上。
聽過一句話:我們手上拿着一張錯誤的地圖,總是找不到目的地。就像我們陷入困境,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恰恰相反,我們很努力,只是方向不對。所以要走出困境,解決掉心裏的難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自己究竟遭遇了什麼。
心裏痛苦有六大核心真相。
1、我們沒有行動自由。
2、在糟糕的感受中,我們沒有有效行動和表現的能力。
3、每個人的行為,都面臨著多種需要的牽引。
4、一切痛苦,皆源於注意力的轉移,
5、思維,是製造分裂的誘因,而非解決問題的方案。
6、每個人的心理痛苦,都能通過一種行動一次性全部解決。
解決問題的核心是心理痛苦的機制,建立在感知生命和製造期待上,這是一切心理痛苦的基礎,所以要想解決問題就需要清晰的了解痛苦的發生、發展、消失的機制,這才是痛苦的根源。
書中的觀點,一切心理痛苦都是自我活動的結果,是自我而非他人,環境或過去遭遇所能涉足的領域。快樂的情緒讓我們感受愉快,痛苦的過程是注意力脫離了現實世界,進入了「觀察者」以經驗為基礎,自動化語言衡量、比較、選擇的過程。
例如:沮喪,是現實達不到觀察者的期待;快樂,現實超越了觀察者的期待;滿足,現實完成了觀察者期待;孤獨,觀察者找不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絕望,觀察者告訴自己一切都是註定的、徒勞的,一切都是無意義的等等。
如果我們依據本能或習慣做出自動化反應,我們的心理世界就會陷入無序和混亂,那麼終結心理痛苦,我們必須依靠自己。了解觀察者與現實的分裂和對立。
所以讓觀察者暫時消失,專註於現實世界,心理痛苦可以有效終結。作者提供的方法是生活中的冥想和正念練習。
用冥想貫穿於日常生活的具體操作方法:
1、清晰的覺察自己的情緒,例如,注意到自己很緊張,就嘗試用腹式呼吸幫助自己放鬆下來。
2、轉移注意力,大腦講消極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調整注意力換個視角,重新講個積極的故事。
3、感知自己的情緒不做任何有意識的干預,比如,當我們憤怒時,就去關注憤怒的身體。同時關注思維體驗,當一個接一個的念頭延續不斷,我必須憤怒,否則就會被欺負,我不能示弱,或者需要調整呼吸來放鬆身體轉移注意力來轉換情緒,這就是情緒自我消失的過程。
4、生命的真相不是此刻的體驗,當我們如實的覺察後,就要洞察心理痛苦的機制與結構,避免陷阱。擁有遠離陷阱與危險,追求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智慧。
遠離一切虛假的、衝突的、危險的反應、讓注意力自然回歸現實,這是生活冥想帶來的智慧,他會終結一切無畏的衝突,進來帶來充沛的身體資源,讓我們更熱情地去愛,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