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拖延症的怪圈

2022年06月28日16:41:02 心理 1625

前段時間,我翻看了自己高中和大學的日記本,發現裏面寫滿了很多對自己的不滿,不滿自己睡懶覺、不滿自己一直刷手機、不滿自己做事拖拉。

幾本日記都是從頭罵到尾,而我也沒有絲毫改進。我嚴重懷疑當時的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死循環?

總之,我除了努力,什麼事都做。我除了嫌棄自己,什麼也不會做。

如何走出拖延症的怪圈 - 天天要聞

其實,很多人都面臨過這個問題,即「拖延、自責、再拖延」的循環。

我們一邊自我嫌棄,覺得自己好頹廢、好沮喪、好沒用,想要發奮圖強,但是biu一下,就繼續玩遊戲、刷劇,刷信息。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陷入這種「拖延、自責、再拖延」的循環之中呢?

因為,痛苦。

人的本能就是趨利避害。我們的大腦在演化過程中,一直遵循的第一原則是:生存。

凡是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我們都想趨近。凡是會引起我們痛苦的,我們都想遠離。也正是因為大腦這種趨利避害的特性,我們才能夠生存下來。

我們想通過責備自己,讓自己擁有上進心。結果就是,我們把當前的任務和痛苦關聯在了一起。

一想到學習和工作,我們就會對自己有更多的自我懷疑,感受到更多的壓力,產生更強的焦慮。

而這,又會讓我們更想逃避。為了緩解壓力、焦慮和痛苦,我們不得不選擇各種娛樂方式來麻痹自己,緩解不安。

最後,我們就陷入了拖延、自責、再拖延的循環之中。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走出這個循環呢?

1.停止自責

越自責,只會越逃避,而不是越努力。這也是我這些天最大的感受。

我最近在嘗試做視頻。看着別人的視頻,好火啊,隨隨便便就幾十萬播放,一個視頻就漲粉幾萬。

而我的視頻只有幾百不到的播放量,漲粉個位數,我也會懷疑自己做的東西是不是很無聊,很沒有價值。想着想着就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想要放棄。

如果不是我過去的一些經歷,給了我一點信心,我應該也不會堅持這麼久。

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想的。一直給自己貼上廢物的標籤,只會讓我們真的慢慢成為廢物。一直嫌棄自己不如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無力。

現實已經夠挫敗了,我們還要自責,給自己傷口撒鹽,結果就是,我們不敢不願不想面對學習、工作,或者其他任務。

所以說,想要停止拖延、自責、再拖延的循環,我們要先停止自責。

在工作學習中偷懶了,我們不要自責自己,不要覺得自己很頹廢很不上進,而是當作自己犯了一個全天下男人和女人都會犯的錯誤。

沒有人可以像機械人一樣,24小時保持專註。更何況機械人也需要充電,也會卡bug,我們要允許自己偶爾的偷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人性了,無需自責。

當自己做得不夠好,比別人差的時候,也不要自責,不要覺得自己很沒用。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都是在嘗試和犯錯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慢慢地把事情做。

也許糟糕的反饋會讓我們難受,但是它們也是進步的基石,否則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與別人的差距有哪些。

總之,糟糕的現實會讓我們有很多糟糕的情緒,但是,一直責怪自己,只會讓自己在循環中無法自拔,深陷其中。

只有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偷懶,允許自己不夠好,我們才能夠慢慢地走出來。

2.不要制定假大空的計劃

制定計划過於假大空,也會導致我們重蹈覆轍。為什麼呢?因為過於樂觀,過於宏大的計劃,只會讓我們短時間內充滿鬥志,但是長期來看,卻充滿壓力,又看不到希望。

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內心會有很多對未來的憧憬和想像,這些會給我們很多動力。所以很多人在做計劃的時候,會跟打雞血一樣,鬥志昂揚,躊躇滿志。

但是,在執行的時候,我們又會發現這個計劃根本不可行,因為人們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低估目標的難度,更無視了客觀環境的影響。

結果就是,我們用盡全力,都無法很好地執行計劃。繁重的任務讓我們喘不過氣,看不到希望讓我們想要逃避,疲憊的身體也不堪重負。最後,我們又回到了拖延、自責、再拖延的循環中。

因此,我們制定計劃時,一定要儘可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考試成績300分,就別想着上985、211;體重250斤,就不能想着三個月瘦成100斤;長年累月的壞習慣,別想着三天兩頭就克服。

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試着少一點目標,不要老想着什麼都要,結果什麼都做不好。

另外,也要少一點工作量,多一些時間,讓自己多喘幾口氣。最後,我們也要對自己要求低一些,少一些完美主義

3.不要急功近利

現實不像遊戲,打了小怪就有金幣。恰恰相反,很多事情,做起來很累,而且是沒有反饋的。

記得高中的時候,我英語比較差,然後,我就把主要時間都花在英語上,努力了一個學期,結果英語分數還是原來那樣。

現實就是這麼殘忍。減肥、工作、學習和提高個人能力等其他事情,都是這樣的。

但是,這並不是方法出了問題,也不是努力沒有意義。而是努力需要積累。

回報與努力並不是線性的關係。前期的努力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反饋,但是長期的堅持會讓你看到希望。

這就像爬山一樣,感覺一直看不到山頂,但是堅持下去就可以到達。

如何走出拖延症的怪圈 - 天天要聞

人們都高估短時間內的變化,而低估長時間的積累。大多數人都過於期待短期內明顯的變化。

當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反饋時,就會懷疑自己的努力,就想着放棄。然後,過陣子又覺得自己能了,開始新一輪努力和自我懷疑的循環。

想要逃離這種循環,我們就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要急功近利。我們可以試着調整自己的回報預期時間。

比如,問問自己,我堅持寫作三年,而不是三個月,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我堅持五年,而不是五天,能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領域專家?我嘗試三十次,而不是三次,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總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反饋,這也是我們的動力源泉。而現實中,做很多事情,短期內什麼都沒有,長期上則會越來越多。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比別人多一些耐心。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