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神造出"陸地坦克",可裝重火炮適應全地形,或將顛覆陸戰模式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這句話說得一點都不假。

2021年8月,有一段「陸地坦克」的視頻,在外網廣為流傳。

視頻中,一位河北的大叔造了全地形的「陸地坦克」,不僅能在各種地形行駛,時速更是達到了60公里。

更讓人驚嘆的是,全車的材料採用了鎳合金,讓整體的厚度達到了160毫米,妥妥的戰艦無疑了。

很快,這個視頻被軍事專家看到,也發表了軍事角度的意見:

「太不可思議了,如果軍方將此技術加以完善,裝配上重火炮的話,毫無疑問將會改變未來陸地戰爭的模式。」

一個只有中學學歷的農民大叔,如何能打造「陸地坦克」?又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呢?

人工天才

這位大神名叫史廣利,是河北廊坊香河縣人。

可能大多數男孩子都對機械感興趣,只不過史廣利將興趣延續了下來。

他從小就非常喜歡手工,並且對電子、機械已經達到了痴迷的地步。

13歲時,父親買了輛摩托車,本想着能夠便利出行,但卻成了史廣利的「寶貝」。

他父親將摩托拆了無數回,為此沒少吃父親的「皮帶炒肉」

之後,他更是展現了在電子方面的才能。

初中時,他自學了無線電方面的知識,甚至還找了個有權威的老師,自此開始了創造之路。

也正是因為出色的動手能力,史廣利在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香河縣的傢具廠上班。

剛開始,史廣利從事的還只是力氣活,但沒多久領導就發現了他的天賦,將其調到了機電部。

從那時開始,史廣利的天賦終於得到了釋放,他的發明也讓生產中的重大難題得到了解決。

最讓人興奮的是,史廣利還依靠自己的發明,讓以嚴謹自稱的德國人都開始撓頭。

當時廠子花重金從德國買來一台封邊機,但這台機器卻存在致命的弊端。

因為設備對環境要求特別嚴格,必須是無塵的工作環境才行。

但傢具廠商怎麼可能無塵,塵土讓設備器件受損,導致有工人切掉了4根手指。

之後,史廣利日夜研究,最後改變了開關的方式,才讓問題得到了解決。

但這個改動卻難倒了德國人,因為機器後續的保養還得德國人,但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麼保養開關。

史廣利得知情況後,主動提出自己保養,德國只需要提供配件就行。

德國人一聽,立馬就坡下驢表示可以。

就這樣,史廣利再次靠自己的發明,為工廠解決了大難題。

像這樣的發明,史廣利還有至少七八項,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他的一項發明,為國家節省了至少120萬元。

1996年,香河縣傢具廠想做一種兒童傢具,因為這種傢具在美國非常流行。

但這個想法卻被現實束縛了手腳。

因為這項工程十分龐大,如果人工的話,勢必會加大成本的投入,最後還有可能賠錢。

所以就必須用全自動化的生產線,但生產線中有一道工序又十分昂貴,價值130萬元。

就在公司領導犯難的時候,史廣利又站了出來。

經過他廢寢忘食的研究,終於設計了一套全新的生產線,購買了相應的配件後,完美解決了工廠的問題。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這套生產線的成本,只需要7萬元。

優秀的人總會得到更多的機會,史廣利靠着自己的發明,加上踏實能幹,很快就干到了企業的副總。

新官上任三把火,史廣利也不例外。

經過調研後,他發現無論是生產線還是用人方面,都存在着較大的缺陷。

於是他馬上着手計劃,通過調整生產線、壓縮成員的方式,讓全廠的產值突破了7000萬。

可以想像,憑藉著史廣利的能力,勢必會在國企行業如魚得水。

但就在人們覺得他春風得意的時候,史廣利做了一個讓眾人無比驚愕的決定。

閉門造車

「每天早六晚十的工作,讓我非常疲憊,隨着年齡的增大,我也不太適合這種狀態了。

而且成就我也都有了,也該做點自己想要做的事了。」

2013年,史廣利決定要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他將所有的工作分攤了出去,開始追尋自己的詩和遠方。

史廣利最大的愛好,就是帶着家人自駕游,尤其是喜歡去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

有一次,他去內蒙古看望自己的朋友。

一路走來,破爛泥濘的道路讓史廣利苦不堪言,甚至有幾次車輪還陷入了泥潭。

史廣利卻陷入了沉思:

「如果能造輛適應各種路況的越野車,就不用因在乎路況而耽誤美景了。」

到了朋友家後,他詢問朋友平常怎麼出行,這麼顛簸的路會不會不方便。

朋友聽了也深嘆一口氣:

「不方便又能怎麼辦呢?天生就是這樣,只能自己適應了。」

聽完朋友的無奈,史廣利更加堅定了心裏的想法。

不過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朋友後,遭到了朋友無情的嘲笑。

「你只是個農民,造個三輪都費勁,還想造車呢?」

不過史廣利卻有自己的想法:

雖然他前半生都與木材打交道,但他是懂機械的,雖然不懂越野車方面的知識,但機械想必也都是互通的。

但當他開始着手研究的時候,才知道困難的程度。

首先他的想法在國內根本沒有參考的先例,所有的一切都得自己研究。

如果想要打造跨越全地形的越野車,履帶是必不可免的,類似坦克的造型就浮現在了他的心頭。

但很快,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坦克體型太大,如果可以做成輕巧型的坦克,在領域內一定是個突破。」

想到就干,史廣利先是砸了30萬用作研發資金,後期甚至還為此專門開了家公司。

在前後鑽研了3個月後,第一代「陸地戰車」問世。

與其說是陸地戰車,不如說是「坦克」,因為他的發明不光有履帶,外表也像極了坦克。

不過史廣利卻頗為滿意,因為初代產品雖然看起來有些粗糙,但好在輕巧,動力和操控系統也還不錯。

但很快,相應的問題也浮現了出來。

在他試車的時候才發現,隨着路況的不同,導致橡膠履帶會被壓長。

而且在更加惡劣的路況上行駛時,前軸也出現了斷裂的情況。

不僅如此,每次試車的時候,都會出現各種問題,這與史廣利的想像完全不同。

每次車壞的時候,他都花200元找人將產品拖回去。

隨着失敗次數的增多,導致他與拖車師傅都熟絡了起來,到最後拖車師傅都不收他錢了。

不過失敗並沒有打擊到史廣利的積極性。

一次次失敗他就一次次完善,一次次遇到困難他就一次次想辦法克服。

「人只要想干成事,加上他本身就有決心,堅持到最後就一定成功。」

本着這樣的信念,第一代「陸地戰艦」終於完善成功。

首先他將皮帶履帶換成了鏈條式履帶,然後又換了前軸的材料,並且完善了轉向系統。

第一代完善成功,他很快就又投入到了第二代的研究。

二代「陸地戰艦」

雖然第一代相對比較完善,但其實還有很多弊端。

首先還是履帶,雖然鏈條相較於橡膠來說比較完善,但他的重量卻很重。

在沙子中行走時,極容易相互摩擦出現問題。

而且隨着時間的增長,鏈條履帶依然逃脫不了被壓長的命運。

在一次次的嘗試後,他發現鋼絲頗為合適,因為鋼絲相對較輕,而且磨損也較小。

所以他將這種材質放到了第二代車上,靠鋼絲的拉力維持傳動,而且還改善了轉向技術。

這種材質讓第二代通過性加強,靈活轉彎和爬陡坡更是成為了強項。

解決了履帶問題,其次就是動力問題。

經過他數次的嘗試,最終將目光投到了800CC的發動機。

當時這台發動機由無錫的一家大公司生產,面對史廣利的請求,這家公司並不買賬。

不過當史廣利將產品的視頻發給這家企業的領導時,對方被驚愕的一時說不出話。

領導馬上聯繫上史廣利,直言要請他吃飯。

飯局上,領導語重心長的告訴史廣利:

「我有個11人的團隊,專門研究全路況越野車,但看到你的視頻後,我果斷解散了團隊。你要的發動機我可以低價賣給你,你要好好做項目,如果研發成功了我負責幫你銷售。」

領導的態度讓史廣利頗為暖心,此後每每想起都會泛起淚光。

有了大廠的支持,很快史廣利的第二代戰車也發明了出來。

其實國內好的越野車並不少,但價格都昂貴。

國內的履帶車也不少,但民用的都是低速的,加上史廣利未來5萬元的定價,也彌補了國內的空白。

而且他的履帶車還可以用在森林消防救援領域,機動性強、靈活性高將大大降低救援的難度。

之後,史廣利將自己研究和實驗的視頻發到了網友,沒想到卻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在粉絲的提示下,他一口氣申報了3個專利,並且第三代戰車也已經有了樣板。

後來不知道是把視頻發到了網上,也引發外國網友的討論。

國外的履帶車並不少,但史廣利的履帶越野卻可以輕鬆應對各種惡劣的路況。

外國軍事專家更是感慨:

「如果這項技術被軍方加以完善,投入到戰場上的話,極有可能會改變未來的陸戰模式。」

結語:

其實從外表來看的話,史廣利的發明實在與「陸地戰艦」沒有聯繫。

但他的技術,卻能夠用在軍事用途。

相較於個人,國家的研發肯定會更加完善。

如果國家採用了史廣利的想法,並對他的想法加以完善,造出輕鬆應對各種地形的陸地戰艦並不難。

而且此類戰車是可以加上重火炮的,加上本身具備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定能成為戰場上的大殺器

都說牛人在民間,這句話一點不假。

國家必須得進步,這與我們國民息息相關。

如果有更多史廣利這樣的人出現,國家在科研方面的進度就會大大提高。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討論。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