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出去露營,突然發現曾經陪伴我「征戰四方」的單人帳篷,無論外觀還是結構,好像都已經落伍了二十年(它的質量是真的好,雙層,抗中雨沒問題,牌子保密,哈哈)。於是回家後就開始惡補功課稍作了解,沒想到很快就被如今五花八門的戶外裝備搞得「眼花繚亂」,竟然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怎麼選擇。
反覆總結和思考,然後掂量了下錢包,最終還是按喜好訂下這套仿印第安風格的帳篷:第一,它的主體邊長為2.4x2.4,夠大;第二,四根2.5CM寬的鋼管相關交叉(內有鋼絲加固),看上去結構相當牢靠;第三,三角尖位置最高有一米八一米九的樣子,成人站在中間毫無壓力;第四,有一扇「門」可以通過撐桿和風繩外拓三四個平方的樣子,類似一個小天幕(這也是最吸引我的亮點)。
收到後就立刻在小區附近的公園草坪試搭了一下,因為是第一次,安裝方法和順序都需要琢磨一下,加上穿風繩和扎地釘,整個搭建的過程大約持續十一分鐘(全程用手機和運動相機記錄,故非常準確,呆會再分享個視頻版本,會更直觀些)。
移動的陋室終於升級成小窩,空間大了一倍多,如果一個人出行,似乎略顯「奢侈」,你們覺得呢。
小天幕完全撐開後,形成目前流行的「一室一廳」,兩三個人坐在「門前」綽綽有餘。
因為僅以測試為目的,所以就沒把防潮墊氣墊睡袋等東西帶上,置身其中,確實比以前的小帳篷通風、舒適很多。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
據商家介紹,這款帳篷材質為市場上常見的牛津布,個人覺得細節方面做得還算可以,雙向拉鏈及紗窗的手感不錯。至於防水指數卻微微有點讓人失望,只有2000MM-3000MM,應該只能防住小雨吧,但是相對於價格,已經很是物有所值了。當然,如果想在惡劣天氣里保險一點,最好再配個外帳。
帳篷收攏後剛好可以塞進66升的駝包,所以就算是摩旅,也可以輕鬆帶上,跟其它露營裝備相比,佔據的空間真算小了。
最後說說它的不足:一,沒有標配的外帳,似乎少了點「安全感」;二,也沒有雪裙,可見只能更偏向於休閒遊時使用;三,如果兩邊能各開一小窗,無論視野還是通風,都會讓裏面的人更覺得舒適一些;四,在小天幕或者室內一角開個煙囪口,實用性更強;五,沒有了,找不出毛病啦!
其實大小帳篷各有利弊,在我們出門旅遊的時候,很少能在山頂或者更野的野地里找到足夠大的平地,小帳篷的適應性確實要強很多。至於各地近幾年來層出不窮的這個那個營地,個人覺得已經脫離了戶外生活的本質,那種喧囂和吵鬧,儼然就是把酒吧或者歌廳換個位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