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中心查恩來博士兩次參加南極科學考察,運用地質雷達方法為海冰與冰蓋運輸探出一條安全之路。
水環中心地質科技人員在保定山區找水。(資料圖)
□保定晚報記者 蘇蘭生 李萌
通訊員 蓋利亞
在一張中國地圖上,李巨芬標上密密麻麻的紅點,每個點都是自己工作過的地方。
這些地方,沒有一座城市,都是山川荒野,她在那裡找過水。
這位女地質工程師,找水足跡遍及全國各地。而她,僅是我國地質調查事業中,奔着同一目標、雙腳不停行走的眾多科技人員之一。
足跡——遍及國內外
這家單位,是駐保定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調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院內,是一座城市高素質人口的又一聚集地。此單位擁有教授級高工40多人、高級工程師90多人;超半數人員擁有博士、碩士及以上學位,達到170多人。10月13日,記者在與這裡的員工交流時,沉浸在活躍的學術氛圍中。
這是多年「聚寶」,搭成的人才高地。
巴彥高勒,地處內蒙古大興安嶺南麓。61年前,兩支地質部的專業隊伍合併,在此誕生地質部水文物探大隊。這就是水環中心前身的早期名稱,後來歷經轉戰多地,1964年隊部遷至保定。今天,水環中心已成為「站」在保定,走向全國、跨出國門的一支地質尖兵。
人,逐水而居。保定,有多少地下水,能用多少水?水又「存」在什麼地方?此單位可給出答案。
劉雪松是水環中心水土環境與生態修復室副主任,一位青年地質工作者。他提供的一份資料,可見水環中心摸清了保定水資源「家底」。
「保定的第四紀地層,儲存4層地下水。」劉雪松說,他們實施平原地區水文地質調查、水資源評價及合理開發利用研究,明確了保定這方水土的地下水層結構及分佈規律,已查清地下水質量並提出開發利用建議。
在用水上,「我們實施了烏馬庄水源地、紅旗苗圃水源地及一些企業供水的水文地質勘查等61個項目,為保定平原人口生活和工業用水需求提供了數據支撐。」他說。
在保定山區,至2020年,水環中心10年間在淶水縣、易縣、阜平縣等缺水山區縣的村莊打井130多眼,解決了18萬多村民的吃水難。這其中,在曲陽縣、阜平縣分別發現「水中瑰寶」——鍶型、偏硅酸鹽型礦泉水資源。
而在國內,該中心圍繞解決重點貧困區人畜飲水困難,僅在贛南、沂蒙山、陝甘寧等革命老區完成探采井7000多眼、供水淺井213.5萬眼,解決了2300萬缺水群眾安全用水問題。
南極科考是勇敢者探索發現的遠征,建在冰雪王國的南極科學城——中山站是常年科考站。水環中心多次派員參加南極科考,曾承擔中山站「十一五」能力建設地質勘查任務,運用地質雷達方法,在海冰和冰蓋上找到一條安全運輸之路。
澳大利亞、加拿大、挪威、南非……水環中心地質人員遠足多個國家,在水文地質及相關領域貢獻了中國的地質智慧、地質方案和地質力量。
會診——「鐵三角」找水術
水深藏地下,每次尋找要運用多方面知識和技術。在水環中心,有一個地質、遙感、物探融合的找水「鐵三角」。
這個「鐵三角」,既是對3種專業深度融合而言,也是指3個人。這3個人,被受益村莊的群眾稱作「水神仙」。
朱慶俊就是其中一位。消瘦的身軀、匆匆的腳步,這位上世紀80年代吉林大學物探專業科班生,每年約有一半時間行走野外,30多年來練就找水的火眼金睛。她曾讓山東沂蒙山區和廣西隆安縣等地的一個個村莊告別吃水難的歷史。
留在她記憶里的,還有革命老區唐縣的一個村。
這個村叫下三土門村,有着300多年的建村史。但自古以來,村民從沒吃過本村的水,沿襲的是到外村拉水、挑水吃。在10多年前,此村的村旁也打過14眼井,不過每次打完井,村民的希望都變成了失望。望着一個個乾眼,村民再也不信,村裡村旁能打出有水的井來。
不過,村裡的最後一次鑽井,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幾年前,朱慶俊和地質、遙感技術人員到村後,3種專業會診,選點布下鑽孔。等鑽完井,結果讓人喜出望外,水井噴出白花花的清水。一位80多歲的老漢顫抖着雙手捧水,連稱這些掘井人真是給人解渴的「水神仙」呀!
這樣,「水神仙」也就成了這些人的專稱,漸漸地名聲在外。
「其實,這是科技手段綜合應用的結果。」水環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福存說,「鐵三角」最早是他提出來的,那是2007年的事。此前,找水技術手段單一,各種專業單兵出擊,找水成果並不明顯。後來,水環中心嘗試3種專業人員一起上,找水效果顯著,就逐漸磨合成人員和技術上拆不開的「鐵三角」。
「遙感技術適合較大範圍,解譯後再縮小範圍,然後經過物探勘測處理,最後地質技術人員現場勘察,這就提高了找水精度和效率。」張福存說,水環中心這種找水法開了國內先河。
這種找水法,還在曲陽縣缺水區找水,工作頗有成效,後來在全國推廣「曲陽經驗」。
技術——向「天地」延伸
一本回望60年歷史的紀念冊內,泛黃的老照片中9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老專家,或畢業於新中國成立前的國內名校,或是五六十年代的知名高校高材生。他們,在水環中心奮戰各自崗位,又培育一批又一批後人,在優勢領域樹立了「樣板」。
1978年,水環中心探索的一套乾旱山區找水法,獲得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水環中心服務觸角向更多領域延伸,在能源基地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地災調查與區劃等多個領域出手不凡。
游舫穿梭的淺碟型白洋淀,水淺多淤泥。如何生態清淤、退耕還濕?這些年,水環中心實施白洋淀生態地質調查,提出保護與修復的地學建議,成為支撐生態清淤的科學方案。
此外,水環中心依託保定石化廢棄場地,建立典型污染土壤與地下水調查方法,成為國內地學界相關領域的一項關鍵技術。
保定編製的「中國溫泉之城」申報材料,水環中心也提供了技術支撐和資料保障。至今,其已查清3個大型、1個中型地熱田富含熱水情況,完成多個縣域地熱資源調查及開發利用規劃編製。
還是水環中心,曾解開順平縣「富硒密碼」。如今,該縣利用發現的富硒土壤,着力打造「中華硒谷」。還查明和建成順平縣楊家台地質文化村,將地質文化融入當地旅遊。
我國首次乾熱岩實驗性發電併網,建設國家地質調查安全保障系統的「地質雲」平台,還有聲波檢測技術、淺層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廢泥漿處理技術、空氣潛孔錘鑽進技術、孢粉分析鑒定……水環中心的一系列技術方法研究不斷實現新突破。
芳華灼灼、雲錦滿天。至今,此單位地質科研項目已獲部級以上獎勵133項、獲專利技術27項,主編國家和部級規程、標準和規範25項,出版專著23部。
如今,水環中心的天津東麗湖畔分支機構基地加緊建設。從一畝泉到東麗湖,從冀中平原到渤海灣,這個地質科技創新中心正由藍圖變成現實。
黨委書記張發旺表示,水環中心將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聚焦地質科技前沿,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聚焦經濟建設主戰場,聚焦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加強優勢業務領域的能力建設,發揮水工環專業技術對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中的作用,貢獻地質方案和水環力量。
(本版圖片由蓋利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