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流醫院楊春龍:一位北方中醫師的「闖南記」|我在勒流這十年④

每個周四的早晨,楊春龍都會坐診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勒流醫院(以下簡稱「勒流醫院」)門診處,他是一名中醫內科主任中醫師,也是勒流醫院副院長。

今年是楊春龍來順德的第二十個年頭,巧合的是,順德正是他背上行囊,踏出校門,從哈爾濱乘上火車南行的第一站,「2003年就來了,就再也沒離開過順德。」他笑着說。

楊春龍。

勒流醫療水平躍升,他是見證者,更是建設者

而回想起為什麼會從遙遠的北方,跋山涉水來順德,楊春龍很樸素地說:「那時候的醫學生就業遠不如現在這樣火熱,哪裡有機會,我就去哪裡。」當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跨越近3400公里,來到南方,楊春龍並沒有覺得不適應。相反地,第一次遇見順德,他仍記憶猶新:「這邊的路乾淨、寬敞,尤其綠化,給人特別乾淨、清新的感覺。」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專業畢業的楊春龍,先是在順德中醫院實習和輪崗,歷經4年多的時間,他也確定了自己的職業方向,即中醫內科中的脾胃病方向,至今也仍在此方向上耕耘。2019年,楊春龍調任勒流醫院副院長。

第一個挑戰也隨之而來。當時勒流醫院正準備申報國家級胸痛中心及基礎胸痛中心認證單位。楊春龍感覺到時間緊,任務重,如何高效組織開展申報工作?「國家對這一中心的要求十分嚴格,時間節點也緊張。」楊春龍當即決定從評審細則入手,細化準則、優化流程,努力做到實際申報材料完全契合評審條件。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5月17日,中國胸痛中心總部發佈《關於2021年度第一批次中國胸痛中心及中國基層胸痛中心通過認證單位公告》,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勒流醫院首次申請便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基層版),也代表着其胸痛疾病綜合診療水平已得到國家認證。

「一步一步地做,一點一滴的進步積累起來就能有所收穫。」楊春龍表示,「這對於基層而言,更是個福音。」國家胸痛中心建設,目的在於減少心梗患者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而落地勒流,直接能讓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到高質量、規範化的醫療服務。」

楊春龍的工作日常。

仁愛之心詮釋「大醫精神」

醫者仁心,楊春龍還是「順德好人」。

2019年10月27日,在由廣州開往杭州的G86列車上,一位年約45歲的乘客在乘坐列車時突然出現抽搐、口吐白沫、意識喪失等疑似癲癇病發的癥狀,彼時,隔壁車廂的楊春龍聽到廣播聲後,立即趕到現場迅速判斷其病情,並巧妙利用穴位按壓的方法使該名乘客轉危為安。

但談及這段經歷,楊春龍卻只是擺擺手,「當時也沒有多想,」時刻牢記醫者使命,保持一顆「仁愛之心」支撐着楊春龍行醫多年,「我只是做了一位醫生該做的事情。」

「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那麼,從一開始就要規劃好以後的方向。」下基層,走社區,楊春龍始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醫生必須要有責任心,更要仁愛。」每每看到患者複診時輕鬆的神態,楊春龍也打心眼裡高興,「這就是我的職業獲得感。」他笑着說,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看到自己的患者康復,而平時坐診時,他也樂於和患者交流,爭取看一個患者,交一個朋友。

紮根熱土,共探發展。「勒流醫院的發展成為勒流整體醫療事業躍升的縮影。」楊春龍坦言,自己也真切地感受着這份變化:從醫護人員的薪資提升,到醫療團隊的人才引進、規範管理,再到探索醫聯體,建設醫養結合,每一步的邁出,都表明勒流醫療系統服務能力的強化。「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推進醫療改進,深化護理質量服務。」

而「打通醫院和社區的最後一百米」,把專業醫療服務送進社區,打造緊密型健康共同體,是楊春龍接下來仍要堅持的工作方向,「我們要把本土的醫療衛生工作再往前做一步。」每當看到群眾享受到專業的、貼近的專科醫生服務,楊春龍就更加堅信「專業下沉」是必要的。「社區醫療做不到的,那就我們來做。」

【撰文】張艷青 藍志凌

【圖片】張艷青

【作者】 張艷青;藍志凌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