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半小時看完一個系列的記錄片、滿嘴「栓q」「666」「絕絕子」「一整個愛住」、只知道李白是游戲裏的「刺客」……
近日,一則題為《被央視批評,榨乾年輕人的「上癮行為」:我們正在變成文化窮人》的視頻衝上B站熱榜。
在評論區,網友針對「文化窮人」這個稱呼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甚至還有數位up主專門做視頻來回應。
很快,原視頻up主在評論區表示自己因此遭遇了人身攻擊,並將視頻標題中的「我們正在變成文化窮人」改成了「可怕的電子奶瓶」。
「電子奶瓶」為何可怕
「注意看,這個女人叫小美,這個男人叫小帥,有一天……」
在短視頻電影解說的世界裏,講解劇情是王道。製作者們把女主角的名字改成小美,女配角叫翠花,男主角改叫小帥,如果壯一點就叫大壯,並用「卡拉米」稱呼小嘍啰,「喪彪」命名大反派。
可以說,短視頻電影解說已經形成了一條高度成熟的生產線。不管什麼影片,都能套用相同的講解路數,把複雜的影視解讀成小美小帥的二三事。製作者還會截取最有刺激性的片段為噱頭,把碎片化的東西以短而快的形式灌輸到觀眾的腦子中。
然而,淺顯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看似豐富了自己的觀影庫,但其實觀眾只了解了劇情梗概,讓大腦受到了短暫刺激。過個兩三天,這點所得也會煙消雲散,腦子裡只剩下「小美小帥」。那些值得反覆觀看的經典佳作也會在這種簡單粗暴的套路下被埋沒,成為一個個流水線影片解說中平平無奇的爽片。
「小美大壯」型的電影解讀,戳中的是人對碎片化追求的即時滿足。陷入其中的人們,就像電擊實驗中的小白鼠,只為了片刻的興奮感就能不顧一切,放棄對時間和自我的支配。有網友發文感慨說:「在抖音上看幾條小美和大壯的故事,對於一小時多時長的電影已經失去欣賞能力了。」短視頻正持續降低着人們的專註力和自控力。
這種碎片化、膚淺性的視頻解讀,內容和素材不僅有影視作品,還有大部頭名著和更具專業性的科學知識。很多觀眾有強烈的求知慾,但是因為時間精力不足和部分知識技術門檻過高等問題,選擇用短視頻科普作為一種滿足和發泄的渠道。
有網友說:「如果《百年孤獨》里的人名,可以改成大壯、小帥和小美,一個月就能炫完三本。」
但是,短視頻的製作形式和傳播機制決定了它的粗淺,且碎片化知識伴隨的往往是斷章取義。普通觀眾很難對陌生的知識去偽存真,看似是在學習,實際上是在被灌輸。而人一旦習慣了被餵養知識,就會逐漸失去主動探尋、思考的動力與能力,變得抽象、極端,人云亦云,最終隨意操控信息者所利用。
並且,因為這些短視頻十分簡單易懂,無須觀眾自我思考,所以往往能擁有大量的受眾。在流量的加持下,市場輸出的內容越來越趨同,不僅擠壓着優秀內容生產者的生存空間,也持續加固着觀眾所處的信息繭房。
被壓縮的碎片化信息,還在影響着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方式。經典文學被淡忘,網絡用語充斥人們的社交生活。人們的詞彙量在退化,語言越來越匱乏,甚至認真回復一長段話都會給人一種喋喋不休的較真感,被認為是在質疑、抨擊。
「文化窮人」刺痛了誰
當up主發佈視頻評論這種現象時,網友卻在評論區吵翻了天。許多網友對「文化窮人」這個詞表示不滿。
一部分人認為,up主帶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說教感,在隨意評價別人,是在「隨地大小爹」。
有人感到了「委屈」。他們表示,打工人每天都要上班,沒有時間深度閱讀。當被反駁說「扯什麼沒有時間,你打開你手機的設置,看看你那些短視頻應用的累計使用時長,再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時間」時,又有人說「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沒有精力。累了一天需要娛樂、消遣,憑什麼被說得這麼不堪。」
還有評論者在為短視頻解說鳴不平。「電子奶瓶也是時代的一種選擇。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接觸的信息太多了。可以把短視頻解說當做一種『簡述』,他幫我把這本書,這部電影的高光時刻剪了出來,如果我真的喜歡,會找原著來看,如果最後發現爛尾了,那也不至於浪費我太多的時間。」
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文化」本就是一個小眾的東西,愛看短視頻、說網絡用語的普通大眾沒有什麼能被指摘的。
最後,up主置頂評論說:
「00後」網友「冰棍」告訴記者,看了這個視頻後,他起初也有點憤怒,但後來發現自己其實是惱羞成怒。「從視頻內容來說,up主說的還是很中肯的。看短視頻電影解說是個人的自由,但對於大多數不能自律自省的人來說,『電子奶瓶』就是自我放縱的溫床。我也得反省自己。」但他不認為網絡用語是個問題,「這只是一種社會潮流,每個時代都會有大眾喜歡的語言表達方式。」
碩士畢業的「依依」則說,會被這個視頻刺痛的其實是像她一樣的社會意義上的「文化中產」,因為真正的「文化窮人」是不在乎自己有沒有文化的。「『文化中產』認為自己跟完全不讀書、不學習的人不同。但他們其實只是在社會的推動下被動攝入文化的一批人,並沒有主動學習和思考的動力。不過,在社會環境下,他們也被看作是文化人。」
在城市打拚的白領「王子」很反感「文化窮人」式的標籤,不喜歡所謂的「文化人」賣弄文化的姿態。「我工作之餘會看短視頻影視解說,但更喜歡的是那種深入的、細節的講解,可以作為觀影之後的補充」,但他也自嘲說,雖然不是「電子榨菜」,但自己喜歡的也僅僅是「預製菜」那樣的半成品而已。
問題到底出在哪
不論人們是不是正在變成「文化窮人」,這個詞能夠引發這麼多網友的討論,本身就說明了這是一個問題。
確實,人們活在現實生活中,會有時間、精力等各個方面的障礙阻擋我們靜下心來充實自己。但看短視頻真的能夠緩解生活的疲憊嗎?
剛開始刷短視頻時,我們似乎得到了安慰和放鬆,但一旦刷得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依賴感,在短視頻上浪費許多本能用來休息的時間,越刷越疲勞。
而且,許多短視頻會疊加很有節奏的背景音樂和刺激畫面,刺激人的大腦。刷這些東西,看似是在放鬆,收穫快樂,其實得到的只是對大腦的短時刺激。
接觸了刺激性更強的東西之後,人會很自然不想再去看相對枯燥的東西。長期下來,大腦的快樂閾值被提高,上頭和厭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會不斷循環反覆,讓人逐漸陷入空虛。
長期接受碎片化,膚淺化內容,人們會很難集中注意力,更別說深度工作、深度學習和深度思考。這樣,我們毫無疑問的會成為文化上、思想上的貧窮者。
無法否認的是,短視頻解說、網文、網絡用語有它們存在的意義。看這些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只看這些內容。網友「曼步步要吃肉」說:「我工作就是跟圖書和文字相關的,上班時間就一直在閱讀,下班時間就一直接觸新媒體。短視頻也刷長視頻也看,遊戲也玩網文也看。我可以用嚴謹甚至富有文學性的語言進行表述,也可以使用各種網絡語言跟人玩梗。」
就像人不能只吃榨菜,而不吃新鮮蔬果和主食,只有保持深度閱讀才能擁有不被短平快內容侵蝕的能力,並可以得心應手地駕馭它們。
對於網友發出的「文化從來都是少部分人的事情,從古至今」的評價,「依依」用「古代人可沒有義務教育」來反駁。
會被「文化窮人」這個詞刺痛的人,一定是對文化生活有追求的人。那麼就更不能心安理得地選擇墮落。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