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燕和她的女兒:糾結的中國式母女關係

史曉燕身上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她和她女兒的關係,她做視頻之初也是從那一段關係中抑鬱的,當時她對着鏡頭哭的稀里嘩啦,戳到了很多身為父母的中年粉絲的痛處。

世界上最複雜的關係莫過於母女關係,因為人們往往覺得母親和女兒很容易相處,可以像朋友、像閨蜜,不容易出現隔閡,有什麼事都好溝通,其實並沒那麼簡單。

就像史曉燕和她的女兒,現在基本斷絕來往了,史曉燕每一次從美國回到中國,都帶着隱約的期待,希望有一次破冰,能夠讓她們回歸到正常的母女關係軌道上來。

越是母親有點能力的,母女關係越不好相處,我們無法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見過的案例中得到這樣的經驗。如果母親是一個弱勢群體,那必然不怎麼追求自我,樂於犧牲自我成全女兒,就正如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教養的母親,賢良、忍耐、犧牲,為了家庭操勞一生,這樣的母親令人尊重,如果兒女最後有出息有地位,就很自然會成為孝子孝女,比如胡適,比如很多那個時代的作家,冰心老舍楊絳等,即便他們的母親很嚴厲,但他們對母親的愛深信不疑。

自我意識強的女性就不一樣了,一種是出走的娜拉式,在孩子最需要母親的時候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掙脫不幸福的婚姻追求自己的幸福,比如張愛玲的母親,張愛玲和母親的關係一直很微妙,我們知道張愛玲的小說里把父親繼母舅舅以及家族裡各種不靠譜的人罵了個遍,唯獨對她的母親有所保留,那也是因為母親作為和她一樣女性身份的人,一直是她追隨的一束光,雖然張愛玲的母親沒有撫育她,僅僅給她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張愛玲也是感激她的。二是用愛綁架的「孟母」式,基於我們這個有趣的高考制度,這樣的母親是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以培育一個社會精英為己任,從孩子呱呱墜地之日起就立志操練起來,在社會的加壓之下,母女或母子之間的關係如同繃緊的皮筋,稍不注意就引發大面積崩潰。就如同我們在各個社會新聞、紀錄片、公眾號裏面讀到的,有的令人歡欣鼓舞,有的令人扼腕嘆息。

史曉燕和她女兒是屬於哪種我們不得而知,但按照富人培養孩子的邏輯,她的女兒勢必也是有被賦予高期待的壓力,按照史曉燕作為職場女強人可能會忽視家庭親情陪伴,孩子成長一路上估計也是缺愛的,再加上父母離異、家庭財產劃分等綜合因素,這段關係有多麼複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人說,現代母女普遍存在相互打壓的現象,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習慣於一直站在比較高的姿態上打壓女兒,可能是為了鍛煉女兒也可能有競爭意識,怕年輕的女兒壓過自己;女兒長大之後要迫切擺脫這種打壓陰影,所以拚命掙脫母親的懷抱,證明自己的獨立,之後又會回過來打壓母親,從中獲得自己人格上的成熟。

史曉燕說她女兒的私事,其實並不利於她們關係的發展,畢竟還是留一些空間比較好,史曉燕現在名氣大粉絲多,在網絡社會擁有話語權,她的競爭對手應該是都比較害怕她的信口開河的,我希望她身邊的朋友們還是要勸一勸她,給親情留一個轉圜的空間,不僅對她有好處,更重要的,是善待自己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