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情社會裡,社恐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他們對社交感到緊張,為減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往往會選擇逃避或拒絕與他人正面交流,比如逛商場時導購跟隨、遇到不熟的同事、熱情的鄰居、群聊里的最後一條......,這種社恐實質上是對人際關係的焦慮和緊張,更多的是害怕尷尬或者更喜歡與熟悉的人相處。
社恐的尷尬場面
對於社恐來說,開口講話是一個彙集了情緒洞察、信息處理、環境感知、主動提問等一系列複雜行為的高難度項目,出了家門,在沒有熟人的地方,社恐人處處面臨著危機。
出門買個菜,遇到同小區的鄰居大媽,熱情地詢問近況。
剪個頭,Tony會熱情又禮貌的從髮型設計到頭皮護理進行詳細介紹,再從個人到工作進行全方位關懷與你破冰。
逛個街,想自拍一張,結果周圍莫名的就引來一堆關注,走遠後還不時地回頭看看你......
可以說,社恐人只要出門,就有危險,尷尬場面說來就來,讓人不敢邁步。
對於社恐人來說,不靠近,不關心,不交流就是最好的,因為他們也有好多好玩的事情要忙着去做。
可能是「偽社恐」or「懶」?
社恐人在他人眼裡可能是高冷的、怪異的、不禮貌的,能線上搞定,絕不線下見面,網絡上滔滔不絕,現實中卻是話題終結者,只想當一個透明人,讓自己的存在感一降再降,但有些人其實是「偽社恐」,簡單解釋下就是,在其他社恐人面前會變成社牛。
你有沒遇到過兩個人都是社恐,但其中一個人與陌生人聊了幾句,彷彿就打開了話匣子。或者你本人社恐,但是遇到更社恐的人,你可能就變成了社牛?
不過,有些人可能連社恐都算不上,只是偶爾懶得理人,懶得出門,或者不喜歡說話,但往往也可能會被貼上「社恐」的標籤,為了在社會上生存,只能假裝大眾眼中的「正常」。
社恐,不一定需要改變
據說,社恐必備四件套:耳機、口罩、帽子、墨鏡。
上面開個玩笑,其實社恐也可能是性格內向,或是遊離在內向和外向之間,偏內向一點點。
網上有許多教社恐變為社牛的方法,但是,社恐一定要改變嗎?
在崇尚集體主義和人情關係的社會,「社恐」是不太受歡迎的。但是,你為什麼要改變?
「我覺得社恐不好」和「我喜歡這樣的自己,但也想擴大社交」這兩種動機帶來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社恐其實只是一種應對方式,而不是一種問題,每個人都不完美,接納自己比改變自己更重要,當你理解了自己,選擇改不改變都沒問題。
有時候,越是勉強自己融入,就越會被他人排斥;但保持獨立,保持距離,保持邊界,其他人反而會更想要接近你。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當一個社恐人變得沒那麼惶恐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性格的改變,而是因為遇見的人讓他感受到了充分的善意,讓他放下了防備。
社恐的人擁有很強的同理心,不會拒絕別人,不敢提要求,擔心他人不喜歡自己,其實,很多負擔都是自己製作的枷鎖,如果能清楚自己社恐的來源,不怕被拒絕、討厭、孤立等,不被慾望和情緒裹挾,按照自己的心意來,社空也沒什麼,做一個開心的社恐人也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