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記憶·尋訪老地名
臨邛古城中的傳奇小巷——水巷子
以地名故事見證邛崍城市發展,市民政局今起推出「邛崍記憶•尋訪老地名」欄目,解讀邛崍老地名的前世今生。希望具有歷史內涵的老地名,能喚起人們對家鄉地名的關注和記憶,記住鄉愁,守望鄉愁,從而激發建設幸福美麗邛崍的熱情。同時,向廣大讀者徵集老地名故事,如果您有請發送至QQ郵箱86903226@qq.com,或者撥打電話88798960聯繫我們。
「臨邛自古稱繁庶,城市街道縱橫密布,素多背街小巷,水巷子系有此水井一眼而得名,其水質清澈甘洌,水源豐沛,經年不枯,湧泉不息,澤惠四方。」這段出自邛崍市水巷子古井碑序之語,道出了臨邛古城南街「水巷子」的得名。然而,這條地處邛崍城區南街下段的小巷,其命名之事並非如此簡單,經多方調查探訪,巷名的來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很久以前,有胡、曾、喻、何、楊五姓人陸續遷居於城南,豐衣足食、安享太平。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百年不遇的旱災肆虐大地,烈日炎炎之下,禾苗乾枯,江河斷流,井水也打不上一滴水。民不聊生,不少人背井離鄉而去。正在天台山山洞中修鍊的小金龍目睹人民遭受饑渴,決心捨身救民。在一個黑夜,小金龍瞞過師傅飛身山下,遁入城南土地下,化身為水脈,在地上隆起一小土丘。清晨,人們發現小土丘。異之,掘地下探,土石依稀現有龍跡。再掘之,一股清泉噴涌而出,於是砌石作井,全城百姓聞之喜極而泣,挑桶攜壺,皆來取水。這口水井因系龍之所化,井水自然殊異,不但清澈甘洌,且經年不枯。一些人此後就靠在這口井中擔水賣維持生計。為感懷小金龍的救民之恩,百姓就把後來形成的這條巷子稱為水巷子,把小金龍在天台山修鍊的山洞稱為金龍洞。」這個刻記於小巷牆壁之上的故事,向世人講述着「水巷子的傳說」。
說法二:以前,這裡是個貧民巷。居住在巷子的人們生活都十分艱難,全靠打工(幫人幹活)度日。有幾戶特別困難的人家,白天出去打工,早晚挑巷裡的井水賣錢,這樣才能勉強維持生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初,挑水賣的行當才消失,成為歷史的記憶。這口清涼甘冽的井水,除了供巷子里的住戶用水外,還頗受緊臨此巷的南門區域居民的喜愛,都到這口井裡挑水。每天清晨,絡繹不絕的挑水人灑出的水,把整條巷子的土路澆得濕漉漉的,低洼路段更是泥濘不堪。於是,人們就把這條巷子叫做「水巷子」了。再加上此巷地勢較低,每逢雨季就積水難消,澇災成患,成了名副其實的「水巷子」。這種逢雨而澇的狀況延至上世紀90年代,邛崍市實施治理城市內澇工程時,才得到徹底根除。
水巷子
2012年邛崍市打造背街小巷,進一步改善了水巷子的居住環境,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量。並在巷子中段原水井處重建了半邊井坎,上方牆上嵌刻「水巷子古井原址」牌,將小巷那段過往春秋留給世人觀瞻。井址西側樹立「水巷子古井序」碑,序中「古井不存久矣,而巷道地勢低下,排水不暢,每逢降雨,雨水匯聚,更兼地面鋪設年久失修,坑窪不平,居民出行泥濘滿腳,人皆誤巷道積水而名『水巷子』實謬也」的記述與本文開篇語不僅道出了「水巷子」名稱的由來及謬傳,還勾勒出普通民眾那段酸澀的市井生活史。巷名,飽含着市民生活的印記,折射出當時平民的經濟生活面貌。
如今,臨邛古城這條由南街下段454號進入,中途一徑三折,從長松路392號房西側走出的「水巷子」,全長不過200米,小巷最寬處約3米,最窄處僅1米多;巷裡幾十戶人家傍着譽滿川西的文脈巷而居。漫步小巷之中,踏着青磚鋪就的巷道,瀏覽灰牆上「水巷子」的傳奇故事,觀賞承載着臨邛世代居民鄉愁的古井原址,品味融入古城文化的碑序,讀出了這條老巷名和遺存古井所凝聚的歷史信息,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了臨邛古城歷史的厚重與溫度。
-END-
來源:邛崍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