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新冠「特效藥」千金藤素一年內上市?還請大家理性看待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中藥提取物千金藤素抗新冠的研究進展,這項進展來自於對該藥物研製的領頭人童貽剛教授的一段採訪,採訪中童貽剛教授稱:「如果從位置來講的話,現在已經接近山頂了。」,主持人問:「從現在的位置到達山頂,一年?」,童教授稱:「如果順利的話,我想一年是有可能的。」

此消息一出,很多朋友一片歡騰,網絡上也是一片叫好之聲,抗新冠特效藥一年內上市,下一個中國的「青蒿素」要來了等等說法都來了,作為不了解實情的各位讀者朋友,看了這樣的報道也免不了心懷激蕩。但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從專業,客觀的角度來看,對於千金藤素這個抗新冠候選藥物,還是在這還是勸大家要理性看待。

根據早期報道,在新冠疫情發生的初期,童教授的科研團隊就對多種抗新冠的「候選藥物」進行了篩選,而千金藤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據研究團隊申報的專利顯示,10μmol/L濃度的千金藤素,能夠一直冠狀病毒複製的倍數超過1.5萬倍以上。這個數據當然是喜人的,但這種基於細胞試驗得出的抗病毒效果,與藥物進入人體後真正起效,還差着很遠的距離。

千金藤素是提取自傳統中藥材防己科植物千金藤中的一種單一化學成分,目前已經有千金藤素片上市,其作用主要是清熱涼血,用於腫瘤病人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有研究表明,單獨應用千金藤素能夠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發揮抗腫瘤作用,能夠減少細胞對化療的抗藥性,提高化療療效。

很多朋友都知道青蒿素的故事,也經常拿千金藤素與青蒿素對比。相比青蒿素的研製過程,千金藤素的開發可以說具備了很多的優勢。在上世紀60年代,屠呦呦教授以及相關的科研團隊,為了攻克瘧疾這個頑疾,經過不多的失敗後,終於發現了青蒿素這個中藥提取物,在動物模型身上顯示出了良好的抗瘧效果,轉而進行人體試驗後,通過多年的研究,主要確認了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終為世界抗瘧提供了一種耐葯率低,高效地新型藥物,這個時間花了多久呢?從藥物研製開發,到確認藥物結構,再到人體試驗,制定質量標準,最終轉化成藥物獲批上市,前前後後一共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科學家們前赴後繼,日以繼夜,以身試藥,最終獲得了突破性的創舉,真的是讓人感佩。

而對於千金藤素來說,曾經青蒿素經歷的很多壁壘都不存在了,目前千金藤素已經有成熟的劑型在臨床應用,因此不論是提取技術、結構確證,還是質量控制相信都已非常成熟,在這樣的基礎上,開發抗新冠病毒的適合的藥物劑型,進行臨床研究,獲得充足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數據後,就可以向葯監機構申請批准,但這個過程一年內能完成嗎?如果以理性來看的話,幾乎不可能!

從採訪中童貽剛教授的說法來看,目前這個藥物的藥物劑型還不明確,與生產廠商的合作也未敲定,這些事情看似簡單,其實是非常繁瑣複雜的過程,而如果確定了藥物劑型,確定了生產廠商,藥物的試製,藥物的臨床前質量研究,藥物的動物實驗研究,藥物對人體有效性和安全性確認的一到三期臨床研究,都是繞不開的研製過程,而要完成這些過程,所需的時間通常說來,需要三到五年時間甚至更久,即使是作為抗新冠藥物能夠獲得葯監機構綠色通道的快速審批,但前期的研究工作也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幾乎不可能在一年內完成如此多的工作。

在臨床研究方面的難度可想而知,目前來看,國內疫情多處於散發階段,很難收集到足夠的病例進行充分的臨床研究,想要對藥物展開三期臨床研究,可能還是需要和國內目前其他的抗新冠藥物如阿茲夫定等一樣,尋求在國外進行,而目前這些事情都還沒用眉目,說這個藥物能夠在一年內到達「山頂」,還是非常難的。

對於發現千金藤素具有良好抗新冠作用的研究團隊,我懷有深深的敬意,也希望我們祖國的中醫藥能夠再次成為世界抗病毒的有力武器,為我們中國,世界抗擊新冠病毒獻上一份大禮,但藥物開發的過程和道路是曲折複雜的,即使在細胞試驗中顯示有效,在用於人體確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變數,因此,大家對於抗新冠特效藥物的期盼,也不妨心懷希望,放低預期,正所謂「成固可喜,敗亦欣然」之心態,還是應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