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用才是王道

中國自古以來有「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以及「人多好辦事」等形容人多好處大的詞句,但這些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領導者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盲目應用。尤其在任人問題上,人多未必好辦事,人並不在多而在精。

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就一貫堅持「官在得人,不在員多」的原則。他多次對群臣說:「選用精明能幹的官員,人數雖少,效率卻很高;如果任用阿諛奉承的無能之輩,數量再多,也人浮於事。」

他曾命令房玄齡調整規劃30個縣的行政區域,減少冗員。唐太宗還親自監督削減中央機構,把中央文武官員由兩千多人削減為643 人。他還提倡讓精力旺盛、精明能幹的年輕官員取代體弱多病的年邁官員。

通過這種方法,朝廷上下全都由能人主持,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政通人和,出現了繁榮昌盛的「貞觀之治」。

相反,太平天國在南京建立政權以後,洪秀全濫封王位,至天京失陷前,封王竟達二千七百多人,造成多王並立,各自擁兵自重,爭權奪利的混亂局面,從而致使天京事變的發生,促使太平天國由盛而衰,走向敗亡。

社會上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即某個官職由一人擔任便足以應付,卻安排了好幾個人。這種現象表面上看是體制問題,實際上是領導者在任人上的嚴重失誤。

不用餘人是領導者應該嚴格遵守的原則,否則就會造成機構臃腫,人員繁多,效率低下。

帕金森定律揭露效率的奧秘

大家可能都認為,事情的重要性和複雜性應該和辦這件事情花去的時間成正比。政治家和納稅人可能相信(偶爾也懷疑),公職人員多了,工作量肯定就增加了,但有的人不信這一套,他們認為職工人數成倍上升,必定會有某些人閑下來無事可干,要不就是大家的工作時間一律縮短。

對這個問題,相信和懷疑都不太正確。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職工人數和工作量毫不相關,職工人數的增長是服從帕金森定律的。

帕金森在分析「大型組織會變得大而無當、毫無生氣」後,得出了一個定律:「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所有可用的時間。」這個定律解釋了為什麼一個機構的組織常常會超過實際需要,以及個人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他們給了一個計劃太多的時間。

帕金森定律表明,時間管理隱含着你可以為一項任務安排過多的時間,如果你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從事一項工作,你會放慢你的節奏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