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四平城區的兩條河——看朋友抖音有感

最近,有朋友@歆月發了有關四平南、北兩河的情況,拍的視頻真的很好,本想在留言中寫一下關於兩河的事,可寫少了說不清楚,多了在抖音上留言也不太合適。覺得還是應該查一下有關資料,詳細地說明一下。

有朋友在抖音留言說:「南北兩河是四平的母親河。」有人反對說:「四平沒有人家,建了火車站,才有人來居住。「

其實,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四平城區沒有大河,只有屬於遼河水系的招蘇太河流域幾條小河,主要就是南北兩河。

先說說北河,北河我們都管它叫條子河。其實,這一條河的名稱並非統一的,在上、中、下三游中,名字是不一樣的。市志上說北河,也就是條子河發源於梨樹縣石嶺鄉藍家溝,自東向西全長近八十公里,沿四平城區北山南經過下三台、河夾信子、長發、城東、到三道林子、大紅嘴、條子河等村,在平西鄉新發村的四門張家屯,經遼寧省昌圖縣的白山村注入招蘇太河。人們習慣稱上游為紅嘴河、中游為北河,下游才是條子河。

再說南河,南河原名叫藺家河,發源地也是梨樹,即是哈福公社陸家溝,全長十九公里。在進入市區注入條子河上游,在河夾信子村向南分出支流,與來自塔山水庫的河匯合,繞城區南側自東向西流經老城、平東、勤富、海豐村等,在條子河火車站附近再次歸入條子河正流。



上述兩個河流的描述抄於《四平市志·自然環境·第四章水文·地表水·一、河流篇》

過去也曾經看過,一覽過。今天因打字才細細看完。有疑問的是,南北兩河源頭形成河流後,曾經相匯成一條河,這裡沒有註明相匯一段有多長。但卻分頭表述各自的源頭。真的不知道是不是相匯的那一段流水是非常涇渭分明的,一半是北河的,另一半是南河的。說句笑話。

當然,現代技術先進,河流走向在空中一拍照非常明確。在過去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比如說北河,在河夾信子一段以前是叫「信家河」。就是因為信家來開墾荒地後,把自己的家建在了兩河夾硍地方,這才把自己的屯子叫河夾信子。之所以叫河夾信子,就是在信家河向外分出一個支流。以前我寫過文章是這樣表述的:「下三台修水庫處三面環山,上游有一條小河在群山中蜿蜒流過。這條小河當時不知是什麼名字。後來,得知那一段河叫信家河,而從市裡到到下三台路過一村子,名叫河夾信子。在河夾信子不遠處有一分流,這分流的小河水流到四平南邊,注入了四平南的一條叫藺家河小河裡。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分流,而村子建在兩河夾硍上,所以村子名才叫河夾信子的。」

當時就是沒有仔細琢磨,以為藺家河上游還另有源頭,所以,才說分出的支流注入了藺家河。這是不對的。而分出去的支流就是藺家河,也就是南河。

以前沒有下三台水庫,從兩河分岔以上部分原來叫什麼名字,也就是兩河共有的一段河流,不過當地老百姓肯定有自己的叫法,市志裡頭沒有採用。也就是水庫的上游是什麼名沒有記載。這說明下三台水庫相當於有兩個源頭,一處在石嶺子,一處在哈福。兩段河流在什麼地方交匯,沒有記載,咱也無法探源。特別下三台以東都是柳條邊里,屬於清朝封禁之地。

現在也可以把水庫當成兩河的源頭。


舊社會時,有這樣的說法,「南有藺家河口,北有信家河口,來往行人皆靠擺渡。「這是肯定的了,當時的河水面可能很寬,沒有橋只能靠擺滿。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年還有一面城古城,有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了。把兩河當成母親河未嘗不可。因為,在建四平鐵東」四平街新市場「之時,在現在的鐵東一馬路上還是個大濠溝和大土棱。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未或四十年代初,成立統一的四平市時,大土棱才推平,大濠溝才填平,成為市內的道路。所以說,早些時候並非只在條子河火車站併入條子河。而在鐵東的南河即藺家河與小紅嘴河就溝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