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人類的第三隻眼

人類的第三隻眼

哲夫

有幸與諸位一起,在山西呂梁市杏花村汾酒廠參加「六五」世界環境日」研討會,不勝欣喜。《呂梁山英雄傳》與杏花村都負有盛名,不僅是在中國的各地,就算在世界各國也是名聲大大的。還有就是,前者是一本書,後者是一杯酒,書酒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所以把研討人類生存的會議,放在這裡來開,不僅有「實至名歸」的顧盼,更有特別寄寓的意味。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2022年5月22日至24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率領中國代表團赴瑞士達沃斯出席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大會上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中國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構建和實施雙碳「1+N」政策體系,積極推進低碳發展和綠色轉型。」「中國始終積極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實施作出歷史性貢獻」,並宣布「中國響應世界經濟論壇倡議的「全球植萬億棵樹」行動,力爭10年內植樹700億棵。」世界經濟論壇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因此感謝中國為支持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植萬億棵樹」領軍者倡議所做出的努力,高度讚賞中國通過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為基礎支持例如《巴黎協定》和生物多樣性目標等相關國際承諾。

無獨有隅,2022年05月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韓正19日主持召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審議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研究部署下一步重點工作。

韓正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韓正強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要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我在撰寫《藍天保衛戰》一書時曾專門赴北京國家法改委采寫過解振華先生,同感我們的領導人深知「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的領導人在不同場合以講話和文件的形式,以黃鐘大呂、振聾發聵的聲音,以超前、睿智、雄辯、細緻、系統的布局,並以督導的形式狠抓落實,其力度、次數、重視程度,都是史無前例的。

十八大以來耳熟能詳的生態金句不勝枚舉:「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等等,琳琳琅琅不絕於耳。

我在採訪國家環保部「藍天保衛戰」具體負責人時,他滿臉疲憊卻精神飽滿的告訴我:「這不是玩的,我們都立了軍令狀,為了把污染降下來,全國各地,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員,都在一克一克的摳……」對應前邊兩篇文章和我所述的這些琳琳總總,就不難知道我們的地球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先生,在面對全世界宣布、表示、強調、承諾時,底氣有多麼足!

綜上所述,我想講一個幾乎大家都知道的小故事,僅當本文的結束。

據民間傳說,魯班當年造好趙州橋之後有些飄瓢然,認為自己造下的橋可以走天走地走日月,結果就惹來個倒騎毛驢的老漢,蹄聲嘚嘚上了石橋,也有說是推獨輪車吱吱吜吜從橋上輾過,橋顫顫巍巍被踩出蹄印或是輾下深壕,眼瞅着要塌,魯班急忙跑到橋下托住,這才只住了橋。過後魯班知道過橋的人是張果老,十分慚愧,有眼不識張果老,要眼何用?就把自己的一隻眼睛挖出來放在趙州橋,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木匠吊線時都用一隻眼睛的緣故。

這個無稽之談,似乎告訴人們:縱令本事大如魯班,也是驕傲不得的!

魯班的另一隻眼,據說被恰好從趙州橋走過的馬王爺拾起來,安在了自己的額上,從此馬王爺就有了三隻眼。實際上馬王爺是道教的護法神,名為馬天君,有三隻眼,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陽,是火神的象徵。這些因傳說而衍生出的傳說或曰神話,跟合理不合理,沒半毛錢關係,如同移動轉聯想,只是一時興起的熱詞,只是一種好玩的假想,沒影兒卻有相當寓意:凡人只有兩隻眼,而馬王爺卻有三隻眼,說明這個人與眾不同是個厲害角色。

形象的說,在大千世界,人天生只有兩個眼眶,一個眼眶裡裝着太陽,一隻眼眶裡裝着月亮,太陽象徵生命的飽滿和激情的澎湃,月亮象徵死亡的約束與理性的圓缺,之所以有這樣的比興,是因為人是一種智慧生物,已經超越了原始生命形態傳統意義上的混沌。

上個世紀出生的人都不會忘記那時的兩本書,一本是《十萬個為什麼》,一本是《科學家談21世紀》,前者回答了千百年來神話和傳說不能準確回答的問題,後者帶領人們穿越神話和傳說的迷霧,憧憬了21世紀未來的美好遠景,其中許多憧憬都塵埃落定,理想成為現實。始料未及的是,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重創了自然生態。

我從事生態文學創作已經有四十多年,這四十年來我幾乎可以說是見證了世界和中國的發展,是如何從高歌猛進漸入翹首低回的境地。全球性的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使人類開始追問自己,單打獨鬥式的無序而盲目的世界經濟發展將何以為繼?那時的中國生態環保的工作者和志願者,面對生態環境的每況愈下,都巴望着有一天我們的領導人能登高一呼,應者雲集。過去只是個夢想,但這個夢想在今天已經成為現實,一克一克的減排,一克一克的摳,只要我們有這點精神,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呢?我們的生態環境有什麼理由不走向美好?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並非比喻,而是人類的生死抉擇。我曾在《地球的眼淚》一文說:人類在不斷肯定自已刷新社會的同時也在不斷否定那些屬於自然的約定俗成的語彙。然而某些崇尚科學響往未來熱愛自己的人類卻堅信人工取代自然只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我卻想對人們說,把地球嵌入自己的眼眶,讓眼球代替地球旋轉,人類便會成為地球的眼淚。當人類變成地球的眼淚,地球便會像人類的眼睛一樣明亮了。

二〇二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星期日

​​​